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到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下)

(2022-04-01 09:38:31)

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到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下)

五、第一性原理思维 ≠追本溯源

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演绎法与归纳法,前者是一种演绎法后者是一种归纳法。有何区别呢?

举例:员工A销售业绩突出,电话量很高;员工B业绩突出,电话量同样很高……得出结论,电话量是影响业绩的重要指标。如果用演绎法又会如何思考呢?销售是让产品与客户接触,激发客户购买欲望并且成交的过程。可见销售分为3个阶段:1.让客户接触到产品;2.激发购买欲;3.成交。其中1分为官网展示、电话推销、样品寄送; 2分为官网广告、电话推销等。因此,如果以电话销售为主,可以增加电话量(这时的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结论殊途同归)。但是换个角度,为什么一定要用电话销售呢?是否可以变成新的销售方式呢?比如媒体营销、电商营销、网红营销?此时,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区别就出现了

很多人认为:第一性原理思维就是“追本溯源”,万事都要找到根本性问题。但是,追本溯源仅仅只是从问题出发,一步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终原因。这是归纳法的运用,只能对已发生的事实总结规律,所以很难创造颠覆式的想法。而第一性原理是从原理出发,一步步往前推演,直到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案例1:特斯拉电动汽车,核心是电池,价格是每千瓦时600美金,一台汽车需要85千瓦时5万美金的电池成本,太贵了!按照传统的思维,研究之后发现便宜不了多少。归零:不在原来电池技术上进行研发,不走寻常路。解构:电池是什么组成?由铝、镍,还有一些聚合物组成的。原材料多少钱?只要80美金,能不能重新组合降到原来的1/10,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的。重构:重新组合,重建内部化学反应,最终通过努力研发新的电池,大大节约成本,降低了电池价格。

案例2:苹果乔布斯第一性原理是什么?简洁,苹果的产品非常漂亮,非常简单。当时设计苹果的时候也是运用第一性原理。归零:诺基亚是功能机的代表,功能机都有一个键盘,如果用传统的思维去设计,就把键盘设计的更漂亮一点。乔布斯根本看不上这些功能机,所以要重新发明,就是一切归零,从头算。解构:手机有那几个部件,乔布斯的第一性原理是简洁,能不能把一些部件统统去掉,用物理学方式去解构。重构:重新组合,几万个零件重新布局,改动最大的就是去掉了键盘,使用了触摸屏技术。

案例3:链家地产,二手房地产的龙头老大。市场上所有二手房地产网站的信息都是假房源,用低价去吸引客户打电话,客户一打电话就上当,销售会说房子已经卖了,有了你的手机号,就可以天天推荐房源了。所以客户感觉被骗。而链家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归零:销售的第一性原理是真诚和客户为中心。回归基本的人性,诚实善良,不玩套路;解构:用物理学思维解构销售流程,每一个环节里哪些是影响销售的,深入的剖析。重构:在真实诚信,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重建销售流程和销售方式。链家地产网上的信息全部为真房源,不允许造假,一下就引起整个二手房市场的震动,当时链家业绩下降,同行鄙视,销售断崖式下跌,但很快就出现了业绩增长,因为消费者觉得链家不会骗人,链家都是真房源,就这样造就了链家地产。

六、中国人的痛点:重思想而轻逻辑

1954年科技史大师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李约瑟之谜”:在第1 至第15 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但欧洲在16 世纪以后诞生了近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未能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 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 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西方学术的原动力是所谓“求知的好奇心”。探索的动机是求知,求真理,往往在无边的领域,由一些构想出发,按逻辑,继续不断地推行,这是科学探索的要义。科学研究与技术研索的主要分别,乃前者是不为先定的目标所局限,而是无止境地为求知前进。而中国学术的最高境界,根本与“求知”不相干的。中国人太讲实用而无理论。在欧几里得发明推理严密的几何学之时,中国还只有占卜之书的《易经》。数学在中国当然也是自古就有的,但是从来没有几何学。我们在现代创用了“科技”这个名词。很不幸的,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分不清发明原来大多是技术而很少是科学。所以,中国没有按严格的逻辑推理发展出一套科学理论绳绳相继,日新又新;第二,中国没有发展出以数学作为各门科学的共同语言。爱因斯坦认为,中国没有西方科学的两个基础,即形式逻辑和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中国古人的知识追求,基本上是以生活问题为界的知识追求,即使是那些关于自然万物普遍原理的想象,比如阴阳五行,也是关于生活知识的艺术注释,决非科学探究。古代中国的思想意图在于理解永远流变的、不确定的、不可完成的存在状态。易经、老子和孔子,都不假设完美概念,而重视永远在途中的“存在状态”。 中国人不喜欢去思辨“为什么”,缺乏对事物深层的探索精神,思维只停留在表面的“是什么”,并且连“是什么”也经常是含混不清的。德里达认为中国只有思想,没有哲学(顿悟式的天才想法很多,但是缺乏深入和论证)。西方思想寻找永恒的、绝对的、不变的、完美的、完备的、终极的概念,而逻辑最适合谈论此种概念。

还有,我们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辨证有余而逻辑不足的。中国人思考问题注意辨证、矛盾、联系与和谐,比如我们一直挂在口头上的“事情要一分二地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的说,我们的思维特征是:一、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二、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三、折衷性: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四、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五、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  

这些思维方式固然好处多多。可是,“将事物从一个整体中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明确概念,再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实在是不足的,可能也正是我们近代以来科学裹足不前的一大原因。而西方人想问题则有所不同,他们不像我们将事件看得很全面,但抓住了事件本身的特点,最后找到了事件本质的东西。

甚至,也许在某种意义上的,可以说:古代中国没有哲学。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家之哲学,在其论证及说明方面,比西洋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冯先生的意思是:中国哲学不善于论证;中国哲学不成系统,简单零碎。再看黑格尔如何评价孔子,黑格尔说:“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所谓哲学只是一些道德教条,而不是“思辨的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基本都是模糊的、含混不清的,他们很少给一个概念做出明晰的定义。比如,儒家讲“仁义”,什么是“仁”,什么是“义”?道家讲“道”,什么是“道”?都没有给出确定的解释。林语堂说:“周代所有的哲学家中,只有墨子和韩非子的风格接近有力的论证风格。孟子毫无疑问是伟大的诡辩家,然而他也只是对‘利’、‘义’等大而又泛的词感兴趣。其他哲学家,如庄子、列子、淮南子,只对漂亮的比喻感兴趣。墨子的门徒惠施、公孙龙都是伟大的诡辩家。”

七、相关知识介绍

1、关于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代表就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得出结论;

归纳推理(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看见很多天鹅都是白色的,推断出天鹅都是白色的。

大脑思考非常耗能,所以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即用较小的成本获得信息,于是归纳法成为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思维方式。人们从具象的经验中归纳出抽象的知识,通常称为“经验”。它可以帮我们生存,但不能得到真理,即并不能保证100%正确。归纳法是将眼睛看得到的事实归纳为规律,基本上用的是感性思维,而演绎法是理性思维,需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前者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后者的奠基人黑格尔。形式逻辑,是线性的思维。比如: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形式逻辑是执于“名”“相”的逻辑思维方式,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逻辑,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辩证逻辑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逻辑,这是环形的思维,就如太极图一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交替。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就是动态立场,一切形式因时空立场的变化而变化。两者的联系:形式逻辑是以概念定则为前提条件,以演绎、归纳、分析为推理方法的思维体系。辩证逻辑是能够确认事物属性和确认事物发展方向的思维规则。形式逻辑可产生对事物定量分析的精确判断,也能够找到体现事物具体形态的概念或公式。相反,在事物定性领域,在判定事物未来方向领域,形式逻辑的思维则常常找不到出路,要依赖于辩证逻辑的跳跃性思维,才能产生跨学科的创新突破。

2、数学史上的几何变迁:

欧几里得提出五条公设:1、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作直线。。。。。5、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两直角,则这两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人们发现第五公设和前四个比较起来,文字冗长,也不显而易见,并且在《几何原本》中不依靠第五公设而推出前28命题,以后再也不用。因此,数学家提出,第五公设能否不作为公设而作为定理?这就是几何史上争论两千多年的关于"平行线理论"的讨论。。。。到了19世纪,罗巴切夫斯基走了另一条路。他提出了一个和欧式平行公理相矛盾的命题来代替第五公设,然后与欧式几何的前四个公设结合成一个公理系统,展开一系列推理。他得出了一个又一个直觉上匪夷所思,但在逻辑上毫无矛盾的命题。最后,得出两个结论:1、第五公设不能被证明;2、在新的公理体系中展开的连串推理,得到了一系列新的定理,并形成了新理论,简称罗氏几何。罗氏几何的公理系统,仅仅是把欧式几何平行公理用"在平面内,从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做两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来代替,其他公理相同。由于平行公理不同,经过推理引出了一连串新的命题。举例:欧式几何:同一直线的垂线和斜线相交。罗氏几何:同一直线的垂线和斜线不一定相交。欧式几何讲"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罗氏几何讲" 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存在两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那么,是否存在"过直线外一点,不能做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黎曼几何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黎曼几何的模型是一个经过适当"改进"的球面,一条基本规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任何两条直线都有公共点(交点),不承认平行线的存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几何就是黎曼几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