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甚感欣慰!前些年我对教育变革的观察与理解是对的

(2022-04-06 22:47:23)

甚感欣慰!前些年我对教育变革的观察与理解是对的

前几天,我转发了《中国在真正下决心变革当前的教育了,不要不信!》。这篇文章谈到:20201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这,相当于正式宣布中国高考的重大变化,当然也是鲜明的表达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决心,同时指明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国高考,考什么?四个东西: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其中,第一个“核心价值”与第四个“必备知识”应该算是比较好理解的,前者无非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层面,比如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健康情感等,而后者就是具备起码的知识储备嘛。关键的是“学科素养”,具体而言,包含“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等九个维度。而“关键能力”,则是指面对问题情境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含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

那么,前些年我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呢?查我的博客,在20162月发表了一篇名为《今天,到底需要什么教育——兼与瓦格纳先生谈谈教育》的文章。在文章里,我说:“作为教育,首先应该赋予一个孩子健康的身体及良好的行为心理;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发掘天赋,培养兴趣,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从而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是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两项职能。我的观点是,现代教育,应该帮助孩子拥有或获得:1、健康的身体,良好的行为心理;2、发掘天赋,培养兴趣,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会做人、学会做事;5、终身的学习能力。6、好奇心、应变力,想象力与创造力;7、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8、团队合作与领导力。”

我的“健康的身体,良好的行为心理”,以及第4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还有后面的“团队合作”,几乎与高考中的“核心价值”是契合的。而我把它放在第一位,高考也把它放在首位,可见其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远远超越其他方面的,因为教育首先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身体与精神都是健康的人。

我的第2条,在那四项里面无法体现,但是高考已经放开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其实就是体现了各自“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我提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终身的学习能力……好奇心、应变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等,大致也等同于高考的“关键能力”。当然,官方的表述更严谨一些,叫“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

是啊!我以为,中国的教育真的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中国人的素质不会差,中国十四亿人口的基数,也必将涌现大批的人才。最后,再加上我们的无与伦比的勤劳,无与伦比的遵纪守法,如此这般,二十一世纪,当真要成为中国人的世纪! 

当然,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涉及的东西太多太多,变革或者创新,都必须是一步一步来的。

不过,我还有一个幻想:中国教育还是应该给民间办学开一道口子。我说的这种民间学校,是几乎没有多少限制与规定的那种“放开”,比如:必须是具备教师资格的人才能担任老师,必须具备多大的规模,必须使用统一的教材,必须是没有盈利的办学,必须参加体制教育的统考,等等。如果加入太多限制,那几乎只是民间举办的“体制学校”了,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这样一来,热衷于教育的民间人士就能够根据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兴办千奇百怪的学校,招收千奇百怪的学生。毕竟,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是需要有人去摸索去实践的,而显然体制教育不可能承担这样的事情。

太多人都赞成对教育进行变革。但是,很多人只能看到“往前几十年往后三五年”。看看斯坦福大学对于未来的教育的想象,绝对颠覆很多人的认知。他们在思考:教室一定需要固定的课桌吗?教育只能是用讲授的方式进行吗?教育的内容一定需要按照学科划分吗?甚至,教育一定发生在学校吗?文凭一定得由学校来发吗?而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他预言未来教育的趋势是:1、定制化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找合适的老师;2、不受地域的束缚,不受年龄的束缚;3、教师将不再是一种全职职业,只要某人在某个领域很牛,就可以在这个领域教导学生。

哈哈,看看,这简直是直接端掉体制教育的饭碗了!

其实,这些已经不是停留在纸上的设想,而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美国乃至欧洲已经有这样的学校了。他们的某些自由毕竟更大一些,他们中的某些人毕竟具备更大的创新力。也许,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落后了。

最后,一个有意思的点:为什么他们能够想得那么深刻或者遥远,而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鼠目寸光呢?可能的原因有二:其一,他们本就了解最前沿的科技变革,他们比大多数人看到了更远的东西;其二,他们早已跳出了思维的局限,他们能够运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他们能够看到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我也发现,什么“学校与教师”、“ 课本与知识”、“ 书桌与考试”、“文凭与年龄”等等,都不是教育固有的东西,它们都是最近一百多年来的教育实践附加在“教育”身上的。过去存在的,就一定要继承下去吗?现在有用的,就一定正确吗? 

我想起了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第一个沉思,那就是“质疑一切”——把过去一切的认知、知识、理论、甚至自然万物都统统推翻。这就是他提出的解决问题最本质的方法,也就是强大的“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