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明清 |
明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官阶最高,正一品。以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官阶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官阶也是从一品。正二品的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三品的有太子宾客。这些都是兼任的官职,是虚衔。真正负责辅导太子的,是詹事府。府里设有正三品詹事一人,正四品少詹事二人,正六品府丞二人。
府以下是两坊(左春坊与右春坊),一局(司经局),一厅(主簿厅)。左右春坊各有正五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庶子一人,从五品谕德一人,正六品中允二人,从六品赞善二人,司直郎二人,从八品清纪郎一人,从九品司谏二人。司经局有从五品太子洗马一人,正九品校书二人,从九品正字二人。主簿厅有从七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录事二人,通事舍人二人。
都察院以外,还有太医院与翰林院。太医院有正五品的“院使”一人,正六品的“院判”二人,正八品的御医四人。从九品的“吏目”若干人。其附属机构有“生药库”与“惠民药局”,各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翰林院的长官,是翰林学士,官居正五品。侍读学士二人,侍讲学士二人,都是从五品;侍读二人与侍讲二人都是正六品;传授《诗经》、《礼记》、《书经》、《易经》、《春秋》五经的学官五经博士九人,都是正八品。此外,还有典籍、侍书、待诏,为八品以下。修史的史官为“修撰”,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检讨”是“从七品”。只有中“状元”后,才有资格充任“修撰”。
明朝的秀才每三年有机会参加一次“乡试”(在本省省会进行),被录取后成为举人。举人每三年参加一次“会试”(在京师的礼部衙门进行)。被录取后通称“进士”,其后还要再参加一次“殿试”,考中才是真正的进士。进士分为三榜。第一榜称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第一榜三人的正式功名,是“赐进士及第”,而后状元到翰林院做修撰,榜眼和探花进翰林院做编修。第二榜称二甲,功名是“赐进士出身”。第三榜称三甲,功名是“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的进士,必须再经过一次考选,
被选中的进翰林院做学生,称“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毕业称“散馆”,留院任职或分派到都察院或六科做御史或给事中。未被选送为庶吉士的二甲、三甲之人,只是进士,不称翰林。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废除丞相制度后,由他直接处理六部及其他大小衙门所递上的公文,九个月后,创设“四辅”: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以儒生王本、杜佑、龚敩为春官,杜教、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官和冬官由春官和夏官兼任。职务是与皇帝坐而论道,辅佐政事,均衡协调。不久,朱元璋又换人,仍然力不从心,这四辅制度便在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废除。
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以翰林院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官阶一律为正五品。吴伯宗是明朝开国以来最早的状元。他于洪武四年(1371)考中,因当时还不曾有状元实授修撰的成例,而且修撰一职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才设有。宋讷是前朝元顺帝时的进士,曾被朱元璋任为从八品的国子监助教,于洪武十五年(1382)升为翰林学士,不久,调任文渊阁大学士,官阶相同。吴沉先任翰林院从五品的“待制”(此官职于洪武十四年被取消),其后降为正七品的编修,再降为从八品的典籍,又升为东阁大学士。除了吴伯宗、宋讷、吴沉三人以外,朱元璋任正二品的礼部尚书邵职,兼任正五品的华盖殿大学士。一年后,又任命鲍恂、余诠和张长年做文华殿大学士。这三个被征召的年高而博学的儒生,不肯作官,到次年,全思诚肯就文华殿大学士之职,一年后,告老回家。
严格地讲,这些洪武十五年、十六年的几位大学士,并未形成内阁。他们没有属员,没有专责,只是皇帝的顾问而已。当时协助朱元璋看公文,签注意见的,是翰林院与詹事府左右春坊的若干官吏。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把各殿各阁的“大学士”,改为“学士”,又增加一个正心殿学士。正心殿的原名是谨身殿。
明成祖即位,将解缙等七个人,任职文渊阁,不称文渊阁大学士,而分别以各人的原职,在文渊阁值班(“入直”)。到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四月,解缙再升为文渊阁学士兼詹事府右春坊大学士,黄淮升为左庶子,胡广升为右庶子,胡俨升为左谕德,杨荣升为右谕德,杨士奇升为左中允。九月间,胡俨调任国子监祭酒,退出文渊阁,没有增补他人。此后,直到永乐末年,文渊阁的人数有减无增。
解缙在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被外放为广西布政司做参议,黄淮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胡广升为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在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下狱。胡广于永乐十四年(1416)四月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死后,至永乐十八年(1420)闰正月,杨荣、金幼孜二人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仍兼翰林学士。于是,文渊阁同时有两个大学士兼翰林学士,阁内此时只有三人。杨、金而外,另一人是杨士奇。杨士奇在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升翰林学士,其后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升左春坊大学士。
明仁宗即位,将黄淮释放出狱,任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又调整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三人的官职。任杨荣为太常卿兼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次月,改杨荣为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少傅衔;改金幼孜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衔;杨士奇仍为华盖殿大学士,加少保衔。
连同黄淮,四位大学士均有实缺,不再是皇帝的顾问,而是事实上的宰相,行代皇帝批答奏章之权。明朝内阁制度由明仁宗时期才真正形成。
明景帝以后,内阁的诰敕房与制敕房都设有“中书舍人”(秘书),使六部能严格依令行事,不敢稍有违背。
明朝的诸司,不属于各部院,除尚宝司与五城兵马司以外,还有通政司与行人司。通政司的职务,是转递各衙门与平民写给皇帝的公文。通政司的职官是正三品的通政使,左、右通政是正四品,左右参议是正五品。
“行人司”的主官称司正,为正七品,下面的左右“司副”是从七品,四十个额定的“行人”是正八品。“行人”从洪武二十七年(1394)起,非进士不能充任。行人的职务,是为皇帝到地方颁诏谕,到外国或藩邦作使臣,等等。
外三监,是钦天监、国子监、上林苑监。钦天监掌管“星象”和推算历法。国子监是国家最高的教育机构,设祭酒(校长)一人,司业(教务长)一人,监丞(训导长)一人,博士(教授)五人,助教(副教授)十五人,学正(讲师)十人,学录(助教)七人,典簿(注册组主任)一人,典籍(图书馆主任)一人,典馔(伙食管理员)二人。上林苑监,管理御花园,畜牧场与菜圃,官阶是正五品。
内十二监,是宫内宦官的衙门。把宦官称为“太监”,是错的。只有这内十二监的掌印及其重要助手才是真正的“太监”,官阶为正四品。太监之下有从四品的左右少监。正五品的左右监丞,等等。十二监有①司礼监、②内官监、③御用监、④司设监、⑤御马监、⑥神宫监、⑦尚膳监、⑧尚宝监、⑦印绶监、⑩直殿监、⑾尚衣监、⑿都知监。十二监中,以司礼监最重要。司礼监的长官有掌印太监一人,下设有秉笔太监数人。秉笔太监中有一人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次辅。
十二监之外,有惜薪、钟鼓、宝钞、混堂(浴室)等四个司,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等八个局。加起来,统称为“内官二十四衙门”。
宫女也有衙门。设六个局:尚宫局、尚仪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每个局分为四个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