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殿堂里的耀眼的明珠------《外国短篇爱情小说选评》

(2022-11-19 07:48:54)
标签:

教育

历史

文化

这本书,无论是作家书写的故事还是文本的译者,都无愧是大家中的大拿!
节选自卜迦丘(1313-1375)《十日谈》的《费得里哥的故事》和乔叟(1340-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里的《多丽根与阿浮拉格斯》,爱情故事差不多,都情节简单,人物性格单纯,语言直白。节选自卢梭(1712-1778)《忏悔录》里的情节整理而成的《巴西勒太太》,在《忏悔录》里并不是描写爱情最出彩的部分,只是卢梭写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想与一位漂亮的意大利太太搞点小暧昧而未获成功的短暂经历,《忏悔录》中卢梭是非常在意而且浓墨重彩地写了他与华伦夫人之间的感情。
歌剧《卡门》使法国作家梅里美(1803-1870)小说文本《嘉尔曼》为更多人所知,但是傅雷老先生的译本,向中国读者呈现了多于歌剧的细节内容。梅里美仅靠文字,就将性格鲜明的嘉尔曼的豪爽泼辣、恣肆不羁、卓尔不群超然纸上,读者也能感受到唐·若瑟的强烈的爱和内心激烈冲突的痛苦。对比普希金1824年的长篇叙事长诗《茨冈》,读者会对波西米亚人的“罗姆与罗米”有更深刻的了解,不知怎的,嘉尔曼的形象也会让我想起维克多·雨果(1802-1885)《巴黎圣母院》里的埃斯梅拉达,三位波西米亚女子(也称吉普赛人)的性格都是那样的刚强,都强烈坚持爱情的自由。司汤达(1783-1842)笔下的法尼娜·法尼尼,简直就是百年前女版的007,可即使如此能力无边仍无法挽回烧炭党恋人的心,可见爱情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的事。
都德(1840-1897)的《繁星》用轻柔的笔调写出了牧童人性的美和初恋的纯真,牧童与少女相偎看雨后晴朗的星空如同一幅水彩画,我们就不要打扰他们了,同样不要打扰的还有莫泊桑(1850-1893)《月色》里的 “月色清辉下的那一对情人”,可爱的马里尼央长老既有教士的端肃,又有长辈舅舅的慈爱和敦厚,是真正感悟出《圣经》和大自然月色下的夜空精髓的人啦,首先是人,之后才是教士。意大利人贾科莫《阿松达·史彼纳》故事的结局反转的很突然,不长的小说给人血腥暴力的感觉,根本没有感受到爱情。
从活到死一直“痴恋”的玛丽小姐,在聂鲁达(1834-1891)的笔下令人深深地同情,明眼人一眼看破的渣男恶作剧,成了玛丽小姐一辈子的挂念,《今年万灵节的花絮》让读者对这类“痴人”延展无限同情。住在法国马赛港口对面庄园佃户的女儿娜薏·米枯伦被地主家的儿子所吸引,失去的不仅是身体和爱情,还有精神的自由和亲人的生命,爱弥尔·左拉(1840-1902)的同名短篇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社会伦理。
契科夫(1860-1904)的《带阁楼的房子》里的爱情线非常弱,画家“我”与妹妹任尼雅总是被压制在姐姐莉季雅家长式的独断、偏执、片面的辩论和无视的眼光下。穷画家的“我”与贵族兼地主家庭出身的莉季雅对俄国社会存在的制度的看法迥然不同,也无力反抗,“多余的人”的“我”只是在进行无希望的消极等待,该短篇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精致刻画彰显契科夫的高超文字功力。
《弃绝》独显出泰戈尔(1861-1941)卓越的写作才华,文字干练,含义深刻,不长的短篇,情节反转悠长,“父亲,我不愿意休弃我的妻子。” 赫门达让人又一次相信了爱情。冰心老先生的翻译也相得益彰,妙不可言。“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这句话在欧·亨利(1862-1910)《爱的牺牲》中重复多次,但中国的学生们更熟悉他的作品是《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这些都可以用一句来概括:当你有爱的时候(爱情、道德、他人、宗教),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发表于1944年的蒲宁的爱情小说《三个卢布》,里面女孩的遭遇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的,幸运的是,她得到了面包和温暖,就把他们的经历理解为一次美丽的邂逅吧。邂逅的还有窗前的年轻画家,他的心落入对面窗前常出现瘦弱女孩的一盆黄水仙里,与其他闯荡个人命运的年轻人不同,他拒绝年长女人们的青睐,却用一只鸡蛋和真诚去敲开未来爱情生活的大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的《相册的一页》让读者记住了这枚幸运的鸡蛋。
法国小说家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的《星期三的紫罗兰》,紫罗兰花是科大学生安德烈对女演员谢妮创作角色“痴情”的表示,之后,谢妮在安德烈墓地每周三的紫罗兰则使谢妮能长久地保持舞台生涯和人生的巅峰,是绝对的人间清醒。《在旅途换飞机的时候》,写出了一位法国少妇的情感迷茫和英国人彼得·邓纳的“过分生活在内心世界”的恰当定位,这两篇莫洛亚的作品都有些小清新的麦香味---就是接地气啦。
《初恋》象一个日本小男孩书写的日记,絮絮叨叨、零零碎碎的,谈的都是对邻家女孩贞子的小心思。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的《永远占有》,写出了同居十年,不甘失去男友卡特的若瑟芬以爱的名义下报复性的疯狂,那些无处不在的书信,真的是全方位的狂轰滥炸,这对卡特和朱莉娅的新婚生活是个严峻的考验。《泰贝利与魔鬼》,辛格(1904-1991)写出了泰贝利的心酸以及悲惨的人生,阿尔乔农(魔鬼)是真的爱泰贝利啊,这是个很凄惨的故事,读者却感受到辛格的温柔和对弱者的同情。
这本书最应该赞扬的是柳鸣九先生在每篇故事前的点评,虽有很典型的时代烙印(1982年出版),但可以看出柳先生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那些大家们的译文更是耀眼夺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