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铭记:一战中那些无法抹去的时刻
(2022-10-26 15:38:09)
标签:
文化历史 |
四年后二刷了《永别了,武器》,一刷留下的印象还很清晰:雨天泥泞中炮火下运送伤员的车队、手抓吃饭和中炮弹、撤退时桥头上检查的意大利宪兵、雨夜湖中划船的逃难,对爱情印象不深了,甚至记不得男女主人公的名字。
二刷里,我想弄明白的是:《永别了,武器》作为中学生的读物是否合适和“迷惘的一代”产生的根源。
对于这部20世界20年代末出版的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海明威用如同话剧一般、电文似的对白,将战争的场景设置在意大利北部的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战场,美国已经宣布加入协约国的一战的中后期,主人公是来自美国的志愿兵亨利和英国的女护士凯瑟琳,两人的身份对小说后期逃到瑞士是非常重要的,海明威的亲身经历加上语言的魅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震撼感。
一刷时,觉得亨利和其周围的人,神甫除外,都在不停地喝酒,除却喝酒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外,一战交战双方确实向士兵们提供大量的劣质酒,或许是用来麻痹士兵们恐惧、紧张的神经,在法国凡尔登战役期间,总指挥贝当就亲自品尝士兵们喝的酒,要求提高酒的质量来鼓舞士气。
海明威同一时期的另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里把战后的欧洲及美国年轻人中“迷惘的一代”展示的淋漓尽致,《永别了,武器》就是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们的真实写照,毕竟一战造成了欧洲大量年轻一代的生命损耗,光是1916年7月1日索姆河战役、士兵进攻的第一天,英军就有6万人的伤亡,许多是冲锋在前的贵族军官和热血的志愿兵,因为一战前英国执行的是志愿兵制,并且交战双方都实行了“宁失三军,不让寸土”的政策,炮轰下,曾经树木茂密和长满庄稼的土地变成了焦土,每一次的进攻就意味着有去无回,例如“凡尔登绞肉机”。
小说刚一开始,就谈及了亨利的装备------防毒面具,一战交战双方都使用过“毒气”,除却当场死亡的士兵,许多人留下了终身的残疾,生不如死。“战争惨还是失败惨?战争能打完吗?”这些沉重的话题萦绕在双方每一条堑壕里。
还有那些:阴雨又带来了霍乱,由于当局即使采取了防治措施,所以部队只死了7千人;那个匹兹堡患肠疝病的士兵;士兵不愿进攻,结果每十人中枪决一人;当逃兵后,全家人生命和财产的遭遇;撤退时亨利亲自处决离队的搭车士兵;亨利的司机被自己人在铁轨上射死;撤退中开始攻击军官以及桥头宪兵的滥用权利,不经审判就随意处决军人等等,类似的描述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里也有。
读《永别了,武器》那些对话和细节描写,如同刀刻般深深的印记在读者的记忆中,战争的荒唐和残酷对后世有着警醒的作用。
至于爱情,就是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的一朵鲜红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