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策医疗(600763)2021年业绩会-20220427
(2022-04-30 22:56:41)分类: 医药行业 |
通策医疗(600763)2021年业绩会-20220427
要点总结:
1.疫情影响:3月份至今客流下降了30-40%,抽调了15%的人手做核酸检测。
城西和杭口总院Q1收入和利润略有下滑,宁口收入实现27%增速。
如果目前防疫政策严格程度不改变,今年Q3很难实现20Q2的反弹幅度。
2.扩张规划:
(1)蒲公英Q1开业6家,今年计划开业21家。
(2)紫金港医院计划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新开200张牙椅;城西新总院今年下半年开业,新开240张牙椅,总量增至350张;滨江分院新开60张牙椅。
(3)这一轮扩张公司人员将从5000人增至10000人。
3.省外医院情况:
(1)武汉、西安、成都当地疫情管控严格,武汉存济Q1同比持平。
(2)上海总院定位会高于其他省外总院,物业价值40-50亿元,计划先在体外培育。
4.种植牙集采:种植牙集采对公司利润不会有影响,偏利好。
根据北京医保局最近的文件,种植牙的医疗服务收费上限实际上和现行价格没有太大差异,所以即便之后种植牙集采落地,公司的服务端收费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而且目前看来种植牙集采虽然一定会落地,但力度不会很大,推行比较困难。
Q1:疫情的影响?抗疫抽调了多少人手?目前医院的门诊经营情况?
A1:(1)客流的影响。
疫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些影响,断断续续的,杭州、宁波、绍兴、温州都有影响,比如绍兴上虞、宁波部分地区关闭掉了,但对客流的影响没这么强,今天少明天会变多。
而且今年春节以后有一个小高峰,寒假期间口腔医院和体外的眼科医院都迎来客流高峰。但后面开始就客流变少了。
孙总理到杭州以后,滨江和萧山防疫政策变得非常严格,转移了大量的人,县里的防疫又加码,影响了县级病人到总院就诊。
从2月开始,外地病人客流开始下降,3月份十分明显,上海疫情爆发之后更明显。
3月份至今客流下降了30-40%。
(2)专家的内部流动。
另外一个,疫情影响专家医生在内部的流动,不能去分院巡诊,包括省外医院。
人手的抽调:现在每天有500人左右在做核酸检测,占医护人员15%左右。昨晚动员了第一批人员,从西安和武汉抽调到上海,城西、平海、宁波抽调10多个人到上海,进驻三林镇。明早,也是50多个人,去到北蔡。
Q2:剩余85%的人正常接诊?
A2:都在正常的接诊。
Q3:参考20年3月份,如果Q2疫情基本平复,Q3门诊有没有可能强力恢复?
A3:现在看来很难复制20Q2的情况。
(1)20Q2门诊迅速回升,主要是2020年出行方便,当时并没有太多限制出行的防疫政策,和商贸不挂钩。
但现在疫情防控是挂钩的,出行不方便。
(2)20年的时候大量孩子长时间呆在家里,4-6月份孩子出来,带来了正畸和儿科的爆发。
但现在孩子全被锁住了,学校把孩子锁在学校里。
(3)现在的政策不可预测,如果是坚持动态清零,影响就非常大。
奥密克戎起来是点状的,扑起来成本非常大。
(4)还是有经济下行的预期,会影响到消费行为牙科的治疗需求不会消失,但这个影响的持续时间是我们担心的问题。
Q4:Q1三家总院的表现情况?
A4:宁口收入同比27%,利润实现盈利,去年同期是亏损600万,今年赚了700-800W。
郭泾院长过去之后,对疑难杂症的诊疗水平提升明显,品牌在当地住建得到患者的认可,门诊量在稳步上升,只要坚持学术驻院,增长态势比较看好。
城西和杭口在总院区层面上,营收和利润的占比非常高,前两个月增长复合预期,3月份疫情影响,Q1营收和利润略有所下滑,但幅度有限,杭口Q1营收下滑3.5%。
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展,集团层面30%的复合增长是没有问题的,一个是消费升级、另一个是扩张速度加快。
但投资强度的大小,包括投资支出、人力资源储备,都影响了医院的实际增速。
Q5:蒲公英医院扩张情况?今年的预期?
A5:去年开了18家,今年Q1开了6家医院,计划再开15家,今年全年开21家。
Q6:前年和去年公司开了很多蒲公英分院,这些分院今年会不会贡献显著的业绩增量?
A6:前年投入的医院去年持平,利润没贡献,收入会有一点贡献,但也不会很大,因为要总院的人员去支持。
同样,去年投入的,今年利润持平,收入会有一点点的增长。
利润的增长还是来自老院。
Q7:去年Q4和今年Q1的投入主要有哪些?
新增了多少摊销?
A7:摊销没太大影响,主要是人力资源投入。
去年增加了1100人(包括600多医生),很多是没有产生效益的,都在总院里培训,还有就是新院有一定亏损。
Q8:医生团队的储备?
城西新总院和未来紫金港医院的人才储备情况?
A8:城西计划新开250张,医生需要1年以上的培训。
紫金港一期200多张,城东100张,这样公司总牙椅就达到7000-8000张,人力储备3年内会持续增加。
这一轮的扩张完成后,公司人数会从5000多人(3000个医护,其中2000个医生)增加到10000人以上。
Q9:城西新大楼和紫金港医院的开院计划?
A9:城西新总院明年下半年,新开250张,同时老院2号楼关闭,变成临床教学楼,所以明年城西加起来350张左右,现在是221张。
紫金港明年上半年开业,先开200张。
滨江开60张(最大100张)。
Q10:公司总体规划今年投入9亿元,大概是怎么分布的?
A10:土地占6个亿,总院都是买了土地来建设的,而且土地价格在杭州平均价格1/3以下,很便宜。
公司物业都按10年摊销计算成本。
Q11:公司资金的压力?
A11:
Q12:上海总院未来的定位和规划?
A12:上海医院会是最大的医院,比武汉、西安、成都的层级都要高,陆家嘴有6W8平方米的物业,值40-50亿,沿着黄浦江,会全部用于医疗事业发展。
上海总院会先在体外做,短期内不会放到体内 。
Q13:存济医院今年的增长趋势?
A13:武汉、西安、成都这三个地方疫情影响比杭州还严重,零星疫情发生都管控很严格。
武汉Q1和去年持平,本来期待会有很大的发展。
Q14:新增修复业务的披露口径,出于什么考虑?
A14:修复和种植比较难区分,因为修复很多业务是依附于种植的,但公司为了看的更清楚,也为了管理调整上做的准备,特意区分开来。
目前区分的还不是特别准确。
Q15:种植今年一季报增长高于其他项目,是不是因为平价套餐的推出?
会不会影响客单价?
A15:(1)种植牙渗透率还非常低,空间很广阔,实际上种植业务的增长低于前几年,这和集采造成的预期有关系,还有疫情的影响,经济状况没这么好等因素。
低端种植牙面临激烈竞争,我们也在考虑具体的对策。
Q16:种植牙集采之后会不会对种植的利润有影响?
A16:我们挣的是服务的钱,之前是以种植体的品牌来定种植价格,造成了误解,以为我们是卖种植体。
最近北京医保局的文件对种植的服务收费做了上限的规定,种植服务费被分成三段,传统服务费和口扫价格下降至原来60%,但把数字化方案设计区分出来,收费3000块钱,加起来之后超过了9000块,超过我们之前的预期。
对于种植来说,数字化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总体来看种植的服务价格基本没有变化。
另外,医院的医生有分层的体系,种植牙收费降低后,医生的利益会受损,但他们的产能会释放,总体来看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
而且,种植牙集采肯定会去做,但是做起来很不顺,因为公立医院份额太小,没办法以价换量。
比如奥齿泰在国内做了200W颗,占了30%份额,肯定不会参加集采。
所以集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给国产品牌争取一点的空间。
Q17:浙江省二线城市的规划?
A17:诸暨去年收入1.06亿,是首家收入超1亿元的县级口腔医院。
义乌 0.7亿元,同比没有增长,这是因为原先合作伙伴占49%股权,所以很难对医生做合伙人激励。
不过义乌物业近几年到期,义乌经济比金华好,未来可以发展成中部地区的总院,合伙人谈好了,未来会大幅降低持股比例,能引入一些合伙人。
总体来讲,暂时还没有在二线城市建总院的规划,但未来肯定会布局。
Q18:公司利润率持续提升的原因和未来的展望?
A18:未来毛利率可能没有这么快增长,主要还是来自固定成本摊销摊薄带来的上升。
净利率增长还是有空间的,(1)边际成本的下降;(2)业务结构的变化,正畸、种植、早期矫正等高端业务占比的提升。
Q19:公司医院收费会不会提升?
A19:公司医院服务价格调价比较复杂,目前也没计划做差异化定价。
等浙江省全区域覆盖之后,会对整个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
现在主要任务还是提高临床水平、加快扩张步伐、保持竞争优势。
Q20:去年Q4的利润和净利率下滑,原因?
A21:(1)疫情反复影响客流,(2)医生储备开支,(3)新开蒲公英亏损。
Q21:公司的投入在加大,但毛利率和净利率维持稳定,是不是说明公司的投入都在可控范围内?
A21:公司非常在乎投资者的想法,对投入非常谨慎。
Q22:Q1经营性现金流下滑的原因?
A22:(1)浙江省智慧医保并网,全省医保结算有一个半月延迟,本来是3月31日,延迟到4月10日,有4000万影响。
(2)税费,配合地方要求延迟到今年入库,有4000万影响加回去之后是1.8亿元,同比增长15.6%。
作者:文八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