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历次市场底和政策底时间差规律

分类: 股市历史回顾 |
股市历次市场底和政策底时间差规律
回顾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2008年降印花税并降息降准救市、2012年暂停IPO放宽QFII救市、2015年国家队救市,2018年四部委喊话并解困质押风险的情况,总结以上数次政策底传导至市场底的时间,发现如下规律:
第一,市场底滞后政策底的时间最短为1个半个月,最长为半年,空间为-0.42%-16.53%之间;政策底前后都会有政策,只是政策的力度大小,主要看出台的措施
第二,彼时估值水平与市场底出现时间成反比;
第三,“政策底”的政策往往是多部门组合拳;
第四,政策一般情况下只改变下跌路径,但不改变下跌趋势(市场底总是比政策底低);
第五,政策底向市场底过渡期间领涨行业并无明显特征。
对于此前五次政策底和市场底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2005年,由于对股权分置的担忧,市场在基本面向好的背景下连续下挫。为了救市,财政部于1月23日宣布降低印花税税率至千分之一,且允许保险资金独立入市。政策底为1187点。在股权分置改革推出,市场上绝大多数公司变为全流通后,2005年6月6日,市场见底于998点,历时近半年。
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市场持续下挫。为了救市,2008年9月19日起印花税变为单边征收,并自9月起多次降息降准。政策底为1895点。最终,2008年10月28日市场见底于1664点,历史1个月。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跌破8%,市场对长期增长预期下调,市场持续熊市。为了挽救低迷的市场,2012年初开始陆陆续续出台政策,至到2012年11月16日,证监会暂停IPO(并于2014年重启),并扩大QFII份额,放宽公募基金成立限制。12月5日中央政治局定调2013年经济工作,12月4日股市的最低点1949点方为政策底。最后,市场于2013年6月见底,历时半年有余。
2015年,股市积累了巨大泡沫,在严查场外配资后迎来熊市。为了不使金融风险外溢,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上市公司出台利好,央行7月9日宣布降准降息,交易所加大了对股指期货限制,证监会宣布央行对证金公司提供无限流动性。政策底为3373点。最后,市场于2015年8月26日见底于2850点。历时一个半月。如按2016年1月27日的2638点(导火索为熔断机制),则历时5个月(2015年8月26日--2016年1月27日)。
2018年,去杠杆,中美毛衣战,政策底为2018年10月19日2449.20点,最后市场于2019年1 月4日见底于2440.91点。历时两个半月。
政策底与市场底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可以从政策面、市场趋势和投资者心理预期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从高层领导提出政策目标,到制订、发布具体政策,再到政策实施,有一个逐步落实的过程,而我们说的政策底,往往是领导人发表看好言论或者提出政策目标的时点,而并非后续政策见效的时点;
其次,市场底部的形成、趋势的扭转,往往表现为急跌、缓跌、震荡再到低点逐渐抬高的过程,少有V形反转。在A股市场规模还比较小的早期阶段,V形反转比较常见,而目前市值达到几十万亿,从资金进场到趋势反转,需要时间消化。
最后,从心理预期看,在政策底已现,而市场底未知的阶段,市场心理是最复杂的,充满了纠结、犹豫、焦灼等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