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一医院的输液室内,年轻的小护士为一阿姨扎了两次针也没能把针扎进血管里,眼见着针眼处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阿姨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阿姨突然微笑着安慰她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
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该感谢您让我扎了三次。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针了。”
阿姨后来告诉他人:“我也有个和那小护士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将来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位患者,真希望女儿的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孟子自己就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人本性是善的,大多数人能做到将自己本性的善施给亲人朋友,却无法将心比心的将自己的善性完全的扩充推广开来,做到“亲亲而仁人,仁人而爱物”。
原因何在?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这里面善性的挥发广度有同,也有不同,更有修身的本末顺序,“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程颐对此就道:“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
往本质上讲,
之所以很多人无法做到推己及人,根本还是源于其孝悌的基础不够真,真正的把孝悌的功夫做真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的内核就真了,这个时候推出去才会不吃力,才会率性而发。孝悌是树根,推广及人是枝叶,不去培育好树根,强大树根,却想枝繁叶茂,那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的思维。
王阳明先生也说:“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人,恻隐的善心,把它推及扩充到他所不爱的人和事上,达到普遍的爱人,也就是仁;人人都有羞耻心,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扩而充之,推及到他以前愿意干却本不该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的心扩展开去,义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扩充不致引起别人轻蔑的言行,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义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这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穿洞跳墙一类的行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