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2021-07-08 22:45:38)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

   
   在中国古代,做官有一种说法是为民父母,这个说法源远流长。

   《六韬~发启》中有:“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尚书·周书·洪范》中则说:“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天子作为天下的代表,对天下百姓理应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

   不仅是天子,一般的官员,同样也是如此,《诗经·大雅·泂酌》中就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岂弟:即“恺悌”,本义为和乐平易,据《吕氏春秋·不屈》所载惠子:“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说就是——

   那品德高尚的执政者,民众会把当他父母一样看待。

   据《礼记·表记》记载,孔子对《诗经》中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释:“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孔子的意思是说执政者要使民众既能够感受到父亲般的尊严,又有母亲般的亲切,这样才可以做民众的父母。

    《孔记·孔子闲居》中则从另一个角度对这句话做了阐述: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又有: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里还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历史上一些统治者,也多有引用“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来表达自己的爱民之心。如《资治通鉴·第十五卷》中就记载过一个“缇萦救父”的故事,文中的最后汉文帝也引用这句话来对“没有进行教育就刑罚加身”的国家政策弊端进行了深入的反省——

  五月,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有罪行,应当遭受刑罚,诏狱把他逮捕后拘系在长安。太仓公没有男孩子,有五个女儿。太仓公被捕临走时,骂他的女儿说:“生孩子而没有生男的,(全是女孩,)有个缓急事情,一点用处也没有!”他的小女儿缇萦独自伤心地哭起来,跟随他的父亲到了长安。她上书说:“我父亲为官,齐国地区的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犯法应当受刑。我悲伤已经死去的人不能复活,身受刑罚的人不能再把肢体连接起来,虽然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走。我愿意被收入官府为奴婢,来抵赎父亲的刑罪,使父亲能改过自新。”缇萦的上书送给了皇帝,皇帝哀怜她的心意,就下诏说:“听说有虞氏时期,图画罪犯的衣帽,使与一般人不同,以此来羞辱罪犯,而民众不违犯法令。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政治极端清明。现在法律规定有三种肉刑,而奸邪犯法的事情不能禁止,过错在哪里呢?不就是我的德薄,教化不显著的缘故吗?我自己深感惭愧。所以训导不善,愚昧无知的民众就要陷入刑网。《诗》中说‘和易近人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没有进行教育就刑罚加身,有的人想要改过向善,也没有途径可行,我非常怜悯这些人,刑罚之重,至于断裂肢体,刻肌刺肤,终身不能恢复,这是多么痛苦而又不道德啊,哪里符合为民众父母的意思呢!应该废除肉刑。”

    还有臣子引用“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劝谏君王要关心百姓疾苦的。例如三国时期曹魏名臣高堂隆《谏明帝疏》中就说:

    是以有国有家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妪煦养育,故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这句话所体现出的正是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以人为本,最早出自《孝经·圣治》:“天地之性人为贵。”《内经》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又说“人者,天地之镇也”。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行为,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执行标准,但有一个大概。墨子曾说过,天子死后,殉葬者多则达数百人,少也数十人,将军大夫级别的,殉葬者多则数十,少则几个。
  
  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式微,直到汉代以后才基本绝迹。

  孔子旗帜鲜明的反对人殉,连用用人俑陪葬他都极反感,说那些人必定遭到“无后”的报应,这正是儒家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最真实反映。孟子继承了孔子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答道:“杀人用棍子和用刀子,有什么不同吗?”王说:“没有什么不同。”“用刀子和用苛政杀人,有什么不同吗?”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实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郊野外也饿殍横陈,这就是率领着禽兽来吃人!野兽间弱肉强食,人尚且厌恶;而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来从政,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么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说:‘最开始制作人俑来陪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人俑如同大活人,却用来陪葬。用人俑陪葬,尚且不可,为政者又怎能让老百姓活活饿死呢?”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