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2021-07-08 22:43:17)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

  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这个。”

   过了几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见孝公时,把治国之道说的淋漓尽致,可是还合不上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孝公对他很友好,可是没任用他。

  会见退出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果真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的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选自《商君列传》)

   商鞅给秦孝公提出了三种治国之道,从上到下依次是帝道,王道,霸道,这三者在道德层面,一个比一个低,但短时间内的见效则一个比一个快,急功近利的秦国选择了霸道,最后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强大,但来得快去得也快。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残暴的君王,据记载,秦始皇为修建阿房宫征集670万苦役,而且每天十多万苦役日夜不停地修建,而修建的巨大费用则是残酷地强加赋税。下面官员也是层层搜刮民脂民膏,一时怨声载道,民愤四起。阿房宫占地大小方圆300多里,60多万平方米修了4年,从秦朝建立开始到秦朝灭亡才修建了十分之一,而秦朝则仅仅维持了十五年。

   《庄子·天道》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帝道只存在于尧舜时代,后世里几乎没有君王再实现过,儒家最后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将心向帝道,现实中主张从王道实行起,毕竟有过先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人治国,是实行王道的,并且很成功。王道政治,最明显的特征是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书·洪范》中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史记·殷本纪》里讲:“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yìng)臣,负鼎俎(z),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汉代刘向他所著的《新序》《善谋篇》中写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但即使是王道,也很少有国君能真正采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就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极大继承发展者,他第一次在儒家思想里将王道的基本内容阐述出来。

  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

  孟子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与生俱来的,称之为“四端”。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

   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是件轻松易举的事,“行仁政而王,莫之以御”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性善论则作为其理论基础。通俗一点的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天性自存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

  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道,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前者是其主要部分,孟子曾反复地进行论述。

    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王政”。孟子的答案是:“……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nú)。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幼而无父为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所谓的王政,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之外,还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仁政”首先得把这些考虑进去。

  孟子清醒地认识到若要使一个国家的百姓有“恒心”则国家必须有“恒产”,否则则四民不安。“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人们首先能活下来,然后才能言及仁义,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竟然有某些互通之处。

  因此孟子特别提醒国君们要注意本国的经济生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八口之家,耕织并重,不夺农时,减轻剥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

   仁政是王道学说的中心思想与先决条件,孟子不断地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探讨。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也把孝作为“仁政”的根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他指出,“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守身与孝顺父母是根本,一切都应该由此入手。

 孔子的仁爱主张在孟子的王道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扬光大。与孔子的仁爱比较,孟子王道“仁”的内核没变,内容却变得更加丰富全面。孟子的许多设想要比孔子细致精确很多。在王道治国中,俊杰在位,赏罚分明,赋税徭役适度,人民丰衣足食,于是对国家也就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拥护:“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孟子向统治者主张以民为本,制民之产;减轻人民负担,尊重自然规律,不违农时,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让民有恒产,富民而后重视教化,最终达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程度,这就是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

   王道的核心事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在实行王道的周朝初期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姜太公就曾对周文王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六韬·文韬》)

   孟子自己也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以后的荀子继续发扬了这一学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唐宰相魏征同样用同样类似的话告诫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卷四)唐朝的治国之道也接近了王道,以此才有大唐盛世。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群众路线这一条也正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在大同社会没有实现以前,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社会的外在形式如何多变,以民为本这个核心思想依然能煦煦生辉,这是任何一个好的治国者都不会丢弃的,毕竟,创造历史的,是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国家,可算是尽心的了。河内地方遭了灾,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灾我也这么办。细察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像我这样尽心的。可尽管我这样,邻国的百姓并不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答道:“王喜欢战争,就请让我用战争来作比喻。战鼓咚咚一响,双方刀枪一碰,就有士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王说:“这不行,他只不过没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同样也是逃跑了呀。”

   孟子说:“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老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伐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这就是王道的基础!”

 “每家都有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好好地办些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育他们,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着背负、头顶着重物奔波于道路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冻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想到要打开仓库赈济灾民。老百姓饿死了,就说‘不怪我呀,怪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子杀了人,却说‘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么不同呢?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天下的百姓都会来投奔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