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2021-07-08 22:40:26)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情感

文化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汤,名天乙(上古时代尧舜禹启汤都是谥号),汤是舜的大臣契的十四代孙,商朝的开国君主。当时夏王桀(癸履)荒淫暴虐,民怨很大;侵削诸侯,诸侯怨恨。诸侯昆吾氏举兵叛乱,汤率领诸侯讨伐昆吾。消灭昆吾以后,汤又乘胜讨伐夏桀。伐桀以前,汤的军民不愿战争。汤在都城亳(bó)告喻众人吊民伐罪的道理。史官记录这篇誓词,名叫《汤誓》。

  由商的始祖契到汤经历了14代,商族这时已经成为黄河下游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了。

  汤的时候,夏朝的内政已经十分腐败,特别是夏的最后一个国君桀,以残暴统治而闻名。当时的夏朝已近末日,朝野上下无不怨声载道。

  我们不妨来听听当时流传的一首民歌是怎样唱的:“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呢?我愿和你一块死去!”单从表面上看,这首民歌是诅咒太阳的,其实是诅咒夏桀,因为夏桀曾以太阳自喻。
  
  商汤在动员中历数夏桀的暴行,从沉重的负担到无尽的苦役,把丧尽民心的夏桀揭发得淋漓尽致。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成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商汤逐渐向黄河上游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先是率兵消灭了附近的小国和部落,又消灭了韦、顾、昆吾等较强大的部落,拆除了夏的保护屏障。终于,灭夏的战争准备就绪了。商汤带领大军屯集于鸣条,即今天山西省夏县西北一带。为了一举消灭夏桀,临战之前,商汤发出了隆重的动员令,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发表了讨伐夏桀的檄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誓》,《史记》中对此有很详细的记载——

  商汤说:“来,你们众人,到这儿来,都仔细听着我的话: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虽然也听到你们说了一些抱怨的话,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么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现在你们众人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还会问:‘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夏桀君臣大徭役,耗尽了夏国的民力;又重加盘剥,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降下的惩罚,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

  鸣条之战终于拉开了序幕。商汤的军队士气高昂,直向夏桀的军营扑去。夏的士兵本来就满肚子的气,这时候,有谁还替夏桀卖命呢!双方一交手,夏的军队一触即溃,夏桀一看大势不好,落荒而逃。兴盛一时的夏王朝灭亡了,商汤在亳建立了商王朝,开创了新的大业。

   夏桀残暴,商汤仁德,民心自然归向商汤。商汤的仁德不仅对人民,还仁及禽兽,比如《网开三面》的故事就出自商汤——


   商汤有一次外出,看见在一处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南西北四面挂的都有。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中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 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诸侯听说这件事以后,都称颂说:汤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

   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也是仁德之君的典型。
 
  《尚书·泰誓中》中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大意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老百姓责怪抱怨我,我如今必定前住伐商。这是周武王九年诸侯大会于孟津时,武王告诫友邦诸侯和治事大臣的话。

  跟商纣王最大的不同是,周文王,周武王能“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的乐为乐,有大恩于民的。

  大凡历史上能“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的乐为乐,有大恩于民的君王,即使他自己偶有不过分的享乐,百姓也是能认同,并爱戴他的,这便是百姓的能知轻重,百姓的能抓大放小,百姓的能心明眼亮。比如孔子说管仲,——“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但管仲的偶有不检点,甚至小有越礼之行为,并不妨碍,也无法掩盖管仲对人民的大恩,大德,以此孔子在大的方面又评价管仲道:“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边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贤德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贤德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德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兽,也没法感受到这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yì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百姓的力量筑高台,挖深池,但百姓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享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百姓恨不得要跟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就能独自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