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孙丑说:“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因为情理上行不通。父亲教育儿子必然要用正确的道理;用正确的道理行不通,接着便会动怒。一动怒,就反而伤了感情了。儿子会说:‘你用正确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确。’这样,父子之间就伤了感情。父子之间伤了感情,就坏事了。古时候相互交换儿子进行教育,父子之间不求全责备。相互求全责备,会使父子关系疏远,父子疏远,那就没有比这更不幸的了。
这便是孟子在《孟子·离娄章句》中提到的一种教育方法,叫“易子而教”。孟子为什么会提出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后天人性里存在一种弱点,就是一个人如果被哄着,太过亲近的对他,他就会桀骜不驯,不存敬畏,而对他常斥责,批评,过于严厉,又会让其愤恨,要想保持一种刚刚好的状态,并不容易,于是“交换孩子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即诞生了。
孔子对这种后天人性里的弱点也很早就看清了,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朱熹说“庄以莅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其实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简单,所以孟子才有“易子而教”的发明。
孔子先生在这一则里着重批评的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种教化上的现象,若是一个人身上没有这种毛病,那自然不在此列,以此,并不存在说孔子贬低女性,或是看不起普通老百姓的问题,在孔子眼里,无论谁有这种“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毛病,都该批评。如果仔细观察当今社会“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现象,你就会发现,这种后天人性的顽疾几千年来一直都在,直到如今还很普遍。
孔子说:“只有有些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对你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你。”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