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郗绍,南朝宋高平郡人。郗绍所撰《晋中兴书》,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刘知几称其为东晋史书中最佳者。
据《南史》卷三十三记载,郗绍著《晋中兴书》一书,拿给何法盛看。何法盛想占为己有,就对郗绍说:“您有名声、有地位,是个达官贵人,我是个清寒的读书人,依赖有著作,才能使名声传于后世,应该把这部书送给我。”郗绍不肯给他。
到后来,《晋中兴书》写成了,放在书斋里面的橱中。有一次,何法盛到郗绍家里,恰好郗绍不在家,家里人没有留意他,他就径直到郗绍的书房,把《晋中兴书》偷回去。郗绍回来,发觉此书已经失去,再也没有复本。于是何法盛写的书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何法盛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剽窃别人成果的小人,只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顾炎武在《日知录·窃书》中提到——
汉人好以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百二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晋以下,人则有以他人之书而窃为已作,郭象《庄子注》,何法盛《晋中兴书》之类是也。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今代之人但有薄行而无俊才,不能通作者之意。其盗窃所成之书必不如元本,名为钝贼,何辞!
窃书者,是典型的文贼。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不耻。
再讲另一个故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半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多么高明的教育,陶先生有着一颗何其宽容、善良、深爱孩子的心!他对孩子一句责难也没有,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被深深地打动,最后主动认错。试想,如果陶先生一开始就批评,责备,抱怨这个孩子的不是,那么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礼记·中庸》中有言:“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陶行知先生先生在育人这一方面正好就做到了这一点。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圣人眼里,见满街都是圣人,想要立起一个成圣之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只见别人的好,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多宣扬别人善......
子贡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人或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人或事。厌恶那种喜欢宣扬别人过错的人,厌恶那种身居下位而毁谤在上位的人,厌恶那种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那种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孔子问:“赐,你也有厌恶的人和事吗?”子贡说:“我厌恶那种抄袭他人成果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那种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厌恶那种揭发别人的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