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时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苏洵读书时间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他看看与自己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就不幸落第。
有一天,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
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一个人二十七岁才知道发愤,还不算晚,真要知耻而后勇,都来得及,毕竟这只是技能和才华的范畴,但是一个人的品德如果年纪大了还没有提升上来,那就真的可怕了。因为品德不像才华,品德是常年累月,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到了四十而不惑的年龄,如果还不明白“修身为本”,“明明德”,“道德改变命运”的人生根本,那也就基本算完了。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也就算完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