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古代的一个闹市上,一个混混要买三匹布,每匹布八吊钱。付款时他却只拿出二十三吊钱,声称“三八二十三”而不是“三八二十四”。卖布人和他理论时,这位混混还以颈上人头作担保,说自己是对的,只肯付二十三吊钱。
一位年轻人打抱不平,说如果“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他愿意输掉头上的帽子。众人相持不下,于是来找年轻人的老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请他主持公道。
老先生沉思了一会,然后说:“三八就是二十三。”
小混混不但用二十三吊钱拿走了三匹布,还得了年轻人的一顶帽子,高兴而去。老先生因此受到众人的鄙视。
年轻人忍不住质问先生:“为何三八能等于二十三?”先生回答:“你说那小混混的头重要,还是你的帽子重要?他用头来和你的帽子打赌,我能说‘三八二十四’吗?”
年轻人这时恍然大悟,明白了先生重大义而轻小是非的良苦用心,内心惭愧万分。
老先生虽然表面上犯了常识性的错,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但是却因此保住了一个人的性命,这是一种富有同情心,宽容,达变的大智慧。
孟子说,“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看见小孩落水,即便不是自家孩子,人也会有不忍之心,会不计一切的伸出援手去施救,这种如人人天生皆有的毫无功利的侧隐之心正是“仁之端也”,也是人天性资质里即自带的良知良能。孟子还说:“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大意是讲——
‘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尚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古代乐师一般由盲者充任,孔子接待盲人乐师时对其不厌其烦的提示和指点,展现的正是他的他富有同情心和仁者胸怀。
乐师冕来见孔子,乐师将要走到台阶前时,孔子为其指引说:“这儿是台阶。”乐师走到坐席旁时,孔子为其指引说:“这里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后,孔子又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乐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先生:“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