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小步快跑从庭里穿过,他见到了我之后,就跟我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还是小步快跑从庭里穿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对这两件事印象最是深刻。”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该学诗,二是该学礼,三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孩子。”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孔子保存传承发展了中华文明的最精华的部分,《五经》在他眼里有多重要?《礼记·经解》中,孔子讲得很清楚——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只要看看那里的风俗,就可以知道该国的教化如何了。那里的人们如果是温和柔顺、朴实忠厚,那就是《诗》教的结果;如果是通晓远古之事,那就是《书》教的结果;如果是心胸广阔坦荡,那就是《乐》教的结果;如果是清洁沉静、洞察细微,那就是《易》教的结果;如果是端庄恭敬,那就是《礼》教的结果;如果是善于辞令和铺叙,那就是《春秋》教的结果。学者如果学《诗》学过了头,就会愚蠢;如果学《书》学过了头,就会狂妄;如果学《乐》学过了头,就会过分;如果学《易》学过了头,就会迷信;如果学《礼》学过了头,就会烦琐;如果学《春秋》学过了头,就会犯上作乱。作为一个国民,如果内文明而外柔顺,、朴实忠厚而不愚蠢,那就是真正把《诗》学好了;如果通晓远古之事而不狂妄,那就是真正把《书》学好了;如果心胸广阔坦荡而不过分,那就是真正把《乐》学好了;如果清洁沉静、洞察细微而不迷信,那就是真正把《易》学好了;如果端庄恭敬而不烦琐,那就是真正把《礼》学好了;如果善于辞令和铺叙,而不作乱,那就是真正把《春秋》学好了。”(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强调“君子不器”,孔子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都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没有被宗教淹没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思想思维一直都能保持开化,发散的底气,也多是《五经》给的。几千年来,是诗,书,礼,乐,《春秋》承担着和宗教相类似的作用,启迪人的心智,培养人的恭敬心,陶冶人的性情,并最终帮助人们完善其独立高洁的人格。
孔子说:“人的修养从学习《诗》开始,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