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020-08-19 16:13:03)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名字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史书上说他“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通军略)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任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以成就更宏大的事业,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他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即独树一帜的“关学”。

   卢文远先生在研究张载的教育思想时,曾有讲道,——

   张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这是关学学风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张载认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说出这样浩大的话的张载当然是真一个真正的士。在儒家看来,真正的士既要有那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入世精神,使命感,坚韧不拔之品格,同时,更也要有敢于舍身取义,舍身成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志向和超凡勇气。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使命感强,自知弘道之路是长期性的。他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这责任还不重大吗?他奋斗终身,到死方才停下来,难道这条弘道之路还不具长期性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