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这是秦国在灭六国期间吃过的少有的败仗之一。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向王翦致歉,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于是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最终灭了楚国。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东京闹花灯以后,李逵燕青结伴回梁山,途中在刘太公庄上借宿,听闻刘太公的女儿被梁山的宋江,柴进劫走做了压寨夫人。李逵大怒,认为宋江破坏了替天行道的誓言,于是回梁山砍倒杏黄旗并要杀宋江,后被众人劝阻,后来发现是有小毛贼冒名顶替,李逵捉住贼人,送还刘太公女儿,并有感误会了大哥,于是仿效廉颇负荆请罪,众家弟兄皆大欢喜。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以上故事中的秦王,李逵,都是知错即能改的,——知错能改,是一个人走向完善的必经之路。
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道:“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曾参曾说:“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有道:“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
近代教育家陶觉也说:“人人须日日改过,一旦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过矣。”
爱因斯坦也曾总结道:“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私欲泛滥,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孔子说:“不去修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正义的道理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