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在竹简上写字,一根竹简上,多则能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把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成最后的书。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这其中,熟牛皮绳编连的书最为牢固。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以至于到最后都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牛皮带子将其再绑好,接着再使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由此,可见孔子读书用功之切,之深。
西汉大思想家,也是儒家的极大传承发展者,——董仲舒曾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致。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中,有很多人居然没见过他们这位在世老师的面。董仲舒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古今中外,都属于罕见。成语“目不窥园”说的就是他,意思是讲,足不出户,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后人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心无旁骛,埋头读书,极其专心学习的状态。
.......
以上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好学的典范。真正的好学之人都有两个品质,一个叫“默而知之”,另一个叫“学而不厌”。默而识之,本质上说的并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清自静,自修自达,自习自通的读书治学心境,一种能深入沉潜下来,耐得住寂寞,不博人眼球,不哗众取宠,默默在学习中完善自我的心境。当书读到一个临界点后,终于有一天心生明月,豁然开朗,那种感觉就叫“默而知之”,“默而知之”并不只是指简单的记东西;“学而不厌”则是孔子眼中学习的最高境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一旦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那他就能从自性里照见自己,照见宇宙,照见众生,内心富足而澄明,这和王阳明所讲的“心外无物”是一样的。
孔子除了赞赏“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这两种品质外,还提到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本身也是一种深入学习,提升自我的修身途径,如果一个人真的默而识出,领悟到了大道,真的喜爱学习,那这个人肯定也会真心喜欢教别人。
孔子说:“好学,心很宁静,学习时不心存外务,更不力求表现,只默默把所学去用心领悟,去知行合一;乐于学习,不觉得厌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