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是“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020-05-02 17:25:56)
标签:

读原著公众号

青春逍遥游公众号

我从书中来公众号

坐忘云起时公众号

分类: 沉下心来,读原著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元前573年,鲁成公病逝,其子鲁襄公立,季孙行父、叔孙豹,孟献子三位贤臣辅佐幼主,鲁国政治清明。孟献子在职时,多次代表鲁国,与诸侯会盟,并积极联盟晋国。孟献子是春秋时期鲁国外交家、政治家,孟文伯之子,亚圣孟子先祖。孟孙氏第5代宗主,他主张节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


 孟庄子是孟献子的儿子,世袭了父亲的官位。他辅佐鲁襄公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开创,却也同样得到了鲁襄公的敬重。曾子当时说,孟庄子可真是一个孝子,他对于父母的孝行,一般人垫垫脚尖可以做得到,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是孟庄子承继高位以后,对于他父亲原来用的这班老干部,并没怎么更换,而且还同他父亲一样善待他们,尊贤敬能。对于父亲的政策的好的部分,他也选择继续执行,没有妄自更改。


类似的故事还有一个:



汉惠帝二年,萧何死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立马就告诉舍人:“赶快治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萧何不计前嫌,中正为公,向汉惠帝推荐的贤相却是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几乎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县和封国的官吏: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曹参自己只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可他们还没张嘴,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让他们喝醉以后才放他们离开,这些人始终不能进言,曹参说这是常规。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休假回去,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从政者要学会认清自己,正视事实,假如自己确实不如自己的父亲,或是上一任,那就好好保存和继承父亲或是上一任留下来的治国,齐家遗产,不要随意更改,这样,也算是一种做好了本职工作的体现。



 鲁迅曾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说的当然没错,但他针对的是那种只知道唯父命是从,喜欢因循守旧,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这样的人,如果不读通孔子此语的本义,就很容易陷入另一种歧途,把自己弄到一个很尴尬或是危险的境地。比如,假如一个父亲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品格光明,志向高洁的人,那作为子女的就可以不改父之道,子承父志,继续精益求精,相反,假如一个父亲是一个人云亦云,庸庸碌碌,封建专制,品格和修养都很一般的人,那作为子女的就一定要改变父之道了,原谅父亲的不足,并委婉劝谏父亲也要知错能改,然后把重点放在立起一个全新的自己上,力争做一个更完善的自己,让自己的下一代有机会从自己身上遗传到更优秀的基因。

  

  孔子的三年不改父之道,不是说只要是父亲身上有的,我们都要全盘继承,不能改,而是讲,父亲好的方面别说三年,就是一生也要传承下去,但不好的方面,我们也当然要及时更正。人无完人,父亲身上当然也有不足处,有待完善的地方,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具备一双至明的眼光,认清是非,选择时,务必要继承精华,去除糟粕。

 


孔子说;“当一个人父亲在世的时候,他是怎样对待父亲的,这可以观出这个人的志向;在一个人父亲死后,考察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若是他对他父亲言行上的合理部分,善的方面长期没有改变的话,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