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曾说:“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由此,我不由得想到曹聚仁先生,他在谈到他的读书经验时也聊到那个年代他亲眼所见的两个把书读死了的案例——
“我和单不庵师第二次相处于西湖省立图书馆(民国十六年),这一相处,使我对于他完全失了信仰。他是那样的渊博,却又那样地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读的书很多,从来理不成一个系统。他是和鹤见辅所举的亚克敦卿一样,“蚂蚁一般勤劬的学殖,有了那样的教养,度着那么具有余裕的生活,却没有留下一卷传世的书;虽从他的讲义录里,也不能寻比一个创见来。他的生涯中,是缺少着人类最上的力的那创造力的。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却并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上面来”。省立图书馆中还有一位同事——嘉兴陆仲襄先生也是这样的。这可以说是上一代那些读古书的人的共同悲哀。”
针对这个跟问题,曹先生也给出了把书读活的方子——
第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第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
第三,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
曹先生讲的这三点,我也深有体会。
为什么要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这里面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还是孟子讲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把那本书的内容读准确,而是学会如何在这本书里引发自己的灵感,读出自己独特的体悟来,——把外在的东西化成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别人的书,除了作者本人外,可以说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将其完全读准确,甚至于连作者本人也都无法完全确定地将它说出个一是一,二是二来。
对于第二点“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来说,其最核心的我以为还是读书要入得进去,也要出得来,有大破方有大立,不破自然不立,对于老师所讲也一样。读书之人一边要谦虚如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另一边只要自己下了真功夫去读书,便也须足信于自己——“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便是读书过程中的开辟鸿蒙,自我更新与升华。一个人读再多的书,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开新,独立创造,那这书读了跟没有读其实区别也不大,甚至还不如不读,因为成了书的奴隶,把书读死了,结果不是沦为了好好先生就是变成了妄执狂,这两种人对这个社会的进步没有一点好处。
除此以外,我以为还有更重要的两点,关于读书的。
一是读书一定要读,并且要深读我们这个文明最核心的几本经典原著(注意是原著,不是那种解释性的后学),道家儒家的为重中之重,这是根基,少不得。
其次,我觉得还有一点也很关键,——读书的同时,我们更要做到如孔子所提倡的那样“君子不器”。除广读书外,我们还要博通百科,琴棋书画舞,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这样人格才健全,视野才宽阔,心胸才不滞,不说每一方面都要达到很精的境地,至少在有一两个核心深入爱好之余,其他的也都能入个门最好。
人活到最后,无不是万法归宗,正如庄子《齐物论》中的那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生命中一种修身,明性,自我返观,自我圆融的过程,终极的方向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归一,归诚,归真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