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次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联合技术围剿,我看过那么多国人的评论,大多都是在意淫,只觉得其中有一个稍微明白一点的人说过的话中大概有半句很是一语中的。”学生离子跟季导谈论起当下的国际热门事件时,很有他自己的独立看法。“你说说看。”季导很是欣慰的鼓励他道。
“我们输在基础教育上。”离子说完,季导心里不禁对自己带了这三年的学生刮目相看起来。“你可以慢点说。”季导很从容,他愿意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和说话空间。
“老师,曾经你跟我讲过一个邓公的小故事,我记忆犹深。说是文革期间,国人造出一艘大船就被官方报纸吹得何其了不起,说其是世界第一,全球领先,只有邓公没有作声,当时睹此一幕,他心里只冷笑道:‘我在法国留学的时候,看到比这大的船多的去了,真是一群井底之蛙。’也正是他读过不一样的书,见过不一样的世面,他冷静,看事不跟风,以此才有后来的改革开放。后来的他,还说过一句未完成的金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为什么说他这是一句未完成的金言呢?因为我觉得其后还少了一句——‘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竞争’。
老师,记得您在第一次课上就开门见山的跟我们说:‘这世上,只有两种教师,一种是注重应试,砥砺灌输,死纠标准,迷信权威,使劲儿给学生传授术与技的老师。一种是旨在帮学生打开眼脑心胸,在经典文化里让学生见识到大世面,大格局,大气浩然,一心帮学生启发他们本身自带的大智慧,有千百种方式可轻松让学生及时能澄明其本性的老师。’前者教出来的学生长大后只不过多是合格的成品,往往也只是能器械化的胜任某项被安排的工作而已,而后者教出来的学生则远不止于此,他们多是能开创新世界的。从人生价值和生命境界来说,前者教出来的学生活着还是停留在最低一级的功利境界,为利,或是沽名钓誉而活,是一种心为行役的活法,他们的内心总是刻意的,目标的,压抑的。而后者教出来的学生不仅创造性极强,更重要的是他的每一个开创无需‘努力’,‘坚持’这些使心的字眼,他们的开新纪元完全是属于本性澄明后的一种自然舒发,他们的内心时刻是丰盈的,翛然的,不逆的。”
“基础教育跟这些的关系在哪里?”季导再次顺势而问。离子澄然答道:“就像大厦建基一样,凡是做基础的东西都是深入而又漫长的,也是看似无任何实际用处的,——其实不然,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基础’,这本身就决定了它的重要性。你可以永远抄袭,复制别人的核心东西,但这样下去,你除了永远受人所制,被人蔑视外,你也是永远无法超前于别人,因为别人任何的创新灵感都来自于他厚实的基础积累,这个东西,你没有,你就不可能有及时自我更新的土壤,更别去说创造什么奇迹了,那压根儿就与你无关。
基础教育,我以为其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最好的年纪给他最好的东西,比如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经典书籍,这些都是越早读越好,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七岁前是做实基础的黄金时间,假如这个时候你都没有读过孔,老,孟,庄的书(他们交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自新,自化,自胜,自强,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厚德载物,同天体人),只知道一味的反复咀嚼那些肤浅得要人命的通俗白话文,那你的人生也就差不多可以一眼望到底了。西方国家近两百年的崛起主要是源于他们在其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省与更新上获得了很好的超越,而我们却正在摒弃我们的优秀传统,几乎全盘西化,变得像个没根的浮萍一样,这是何其让人悲哀的事。
一言以蔽之,
教育的竞争主要就在基础教育这一块,从小及时学习经典,做到根深柢固,日后自然枝繁叶茂,花开满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