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苦难//《泉城晨话》//第231期
(2024-02-13 09:08:02)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感谢苦难//《泉城晨话》//第231期
杨延斌
济南这个冬天下了两场雪。每一场雪,我都能看到孩子或者老人摔倒在雪地。摔倒的老人该有人扶一把,但怕被讹诈,谁也不敢扶。孩子滑倒、摔到,本是正常事,但却很少有孩子自己爬起来。他们只管哭,好像失去跌倒爬起的功能。
老人跌倒没人敢扶,是个别恶毒老人讹人造成的社会恐惧症,也是一种社会道德沦丧。今天我不说这个社会层面的话题,只说有大人跟着的孩子摔倒,都是被大人拽起来或者抱起来,稀少有跌倒的孩子自己爬起来。试问这样的孩子家长,你们把孩子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算,还要废了孩子跌倒爬起的功能吗?你们想把孩子的人生领到哪种格局上去?
先说个小插曲。2023年12月中旬那场雪后的一天,我在社区广场踏着雪走路。身边不断有孩子摔倒,却无一例外地都被跟随的大人弯腰抱起来。我看在眼里纠结在心上。现在的大人是怎么了,咋连自己跌倒爬起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不让孩子体验?还指望孩子长大后有什么担当吗?
多数孩子幸运地有大人伴随,要是没了大人跟随的孩子跌倒了,能指望谁拉一把呢?他们就得自己站起来!
那天我身边有个五六岁孩子,一出溜摔了个大腚蹲,哇哇大哭起来。我见孩子的爷爷踮着碎步跑过去,急忙弯腰拉起孩子。我就嘴贱地对老头说:“老大哥,咱们小时候摔倒了,不都得自己爬起来嘛!”老头不高兴地斜我一眼说:“你这个人,咋恁不会说话!”
两种跌倒的孩子,应对的方式截然不同,将来的社会格局和命运也会大不一样。前一类孩子因为处处有大人宠着,命运一定是先甜后苦;后一类孩子没有大人宠爱,凡事必须靠自己,命运一定是先苦后甜。前一类孩子凡事有大人代劳,长大后很难有担当大任的独立人格;后一类孩子,从小到大的人格都是独立的,所以能堪当大任。俗话说从小看到老,两类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命运的结局也大不一样。
大人处处宠着的孩子,是一种昙花似的幸福,这样的孩子直到长大,遇到困难或者挫折,一定会在麻烦面前束手无策。而缺少关爱下长大的孩子,因为从儿少时就懂得“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他们长大成人,一定会成为铁肩担道义似的人!
今天我绕了个大弯子,真要说的话题,是一个在苦水里泡大的贵州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刘秀祥。我十几年前就关注他,他的苦难童年、他背着疯妈上大学、他在人生低谷能想到“当你抱怨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发奋读书,都是我人生的榜样。刘秀祥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他把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诠释得极其透彻。
我说的这个刘秀祥生于1988年,他的故事在网上都能查到,我就不详细赘述。
刘秀祥毕业于临沂大学,现在是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好人得主、2022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我一直在默默关注刘秀祥的前程。他为了拯救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执意不留在大城市工作,毅然回到山村当一名中学老师。
刘秀祥能够把一个平均一百多分的问题班,带到人人考上大学;他能把逃学到工地打工的孩子、沉迷网吧的孩子、自暴自弃的孩子都找回教室。他用自己现身说法,说服感化那些失去自信心的孩子,使他们重新拿起书本。
刘秀祥的教学实践证明,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能轻言放弃所谓的“问题孩子”。他的言传身教佐证了一个道理:只有不行的老师,没有不行的学生。
我多么渴望刘秀祥这样的人,能够成为共和国的教育部长。若是如我所愿,全国就会有千千万万老师眼里所谓的“问题孩子”得到拯救。
刘秀祥的童年和中学阶段,是在贵州农村苦难中熬过来的。他4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因伤心过度,罹患间歇性精神失常,还得外出打工。超负荷的工作,很快就把她压垮了。正在雪上加霜的时候,刘秀祥的哥哥姐姐,又出去找工作再没回来。
家里没有了劳动力,重担一下子压在11岁的刘秀祥身上。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坚持上学。在小学毕业考试时,他竟能考到全县第三名,被当地最好的中学录取。因为他家条件过于贫困上不起最好的公办中学,就被一所私人中学免费录取。
刘秀祥把母亲背到县城,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用稻草搭了一间窝棚。他白天上课,一早一晚就去捡废品,周六周日去打零工。买不起菜,就捡人家不要的烂菜,勉强维持母子生存。维持到初中毕业,他考入县第一中学。因为贫穷,他花100 元租下废弃的猪圈。艰难地度过高中三年,他却因长期营养不良,在高考前一周病倒了。
他说服一所私立学校校长,准他复读一年。第二年他考入临沂大学。学校为刘秀祥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了母子住处。各种捐助纷至沓来,他却坚决不接受。
他学习成绩太优秀了,但他拒绝好工作,一定要回乡去拯救更多的孩子。
2024年2月12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