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达理//《泉城晨话》//第229期
(2024-02-08 03:34:38)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知耻达理//《泉城晨话》//第229期
杨延斌
近日乘济南地铁,偶遇两个年轻女子为抢占一个座位,先是口吐脏话相互侮辱谩骂,直到发生推推搡搡的肢体冲突。
我猛然想起中央电视台的一期“焦点访谈”,把市民乘公交时让座、抢座的小事儿当成焦点问题访谈了一把。看着那些因一个座位而恶语相交或大打出手的场景,个中滋味真是五味杂陈。一个泱泱大国的国民,孔孟教诲下的子孙们,竟然因为一个座位问题,把人丢到这个份儿上!
社会上因抢座、挤座、排队加塞而发生“战争”的事儿早就屡见不鲜,却真没想到中央电视台能把咱国民这点“出息”抖搂给全世界看。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会感到羞赧?也不知道镜头中那些露了脸的当事人,对自己以如此面目在央视“火了”一把,脑海中那根管羞臊的神经,会不会受到触动?也不知道那一张张脸上能否发热见红?
我们不妨回视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状况。经济的快速提升,早已经把我们的生活推向了“小康”。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道德水平,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比,已经下滑到地平线以下。整体的社会道德风尚,还能沦落至何等地步也真未可知。就一个简单的乘车让座、抢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风尚的一个缩影。一些人的公共行为太自私了!
让座、抢座,虽然算不得大事,体现出的却是社会道德水准。有人抢座或者看见孕妇站在身边,不让座也不觉得害羞,这是一种道德沦丧。不知羞耻的人脸皮厚,只是批评谴责也无济于事,而要寻找发生此类问题的社会根源。
乘车时该不该让座,部分老年人和部分年轻人已经“杠”上了。年轻人除了德性差的一部分外,是甘愿为老年人或病、残、孕、乘客让座的。关键是年轻人让了座,心里还是渴望得到一声“谢谢”。一声简单的“谢谢”,在公交车这个小社会环境很有必要。得到让座的老年人或其他受让者的一句“谢谢”,本身也是对善举的回敬。而让座者听到一句“谢谢”,心里会感觉美滋滋的有点小成就感。
常常是年轻人给别人让了座,受让者吝啬到连一声“谢谢”都不肯说。让座者当然感到不舒服,潜意识也会提醒他们:遇到这么不懂礼数的人,真不该让座。
我有一次在腊山立交桥下遇到一个民工,他说和一起打工的人走散了,问我去某个地方该咋走,并说兜里没有钱了,肚子太饿了,向我要几块钱想买几个烧饼吃。我怕被他忽悠了,就领他到路边的小快餐店,买了几个烧饼和一盘菜,还给他几块钱乘公交。
那个人狼吞虎咽地吃饱后,回身就要走。正在我感觉尴尬时,率直的饭店老板怒斥那人道:“你这个人,咋连声谢谢都不会说吗?”那个人像没听见似的,连头也没回就往前走去。我做了好事,却惹来心里不舒服。
近日乘公交车,我给一个抱孩子的女子让了座。她摇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您这么大岁数给我让座,我哪好意思坐呀!”她示意孩子说,“快谢谢爷爷!”“姑娘,你不用谢。以后你能给该让座的人让座就行了!”我这话是说给车上的年轻人听的。身边都是青年人,却眼睁睁看着老头子让座,是不是缺教养?
知道感恩,懂得廉耻,不该是社会的奢侈物。不管是美女还是靓男,会脸红、知害羞才是正理。一个会脸红或懂得不好意思的人,语言才能美,行为必然善。自古以来,所有美女俊男的肖像,都透着一种羞赧的红晕美。人在知羞状态下,内在的美才能从心底渗透在脸上。人的善恶天性都写在脸上,所以才有相面之说。
我曾经在北京地铁遇到两个时尚女郎,她们脸蛋上的部件都很周正,看上去,两个美人儿互不相识。车厢里有了个空位置,俩美女在争抢座位时互不相让,直至发展到大打出手,两个人一个把高跟鞋甩掉了,一个脸上被抓出血,从她们嘴里喷出成串儿的脏字眼儿。她们根本没有羞耻感,两手像猫抓老鼠一般抓挠着对方,各自紧紧揪着对方头发,嘴里把恶妇能骂出口的脏字眼儿,统统高亢地“朗诵”一遍。两个“美人儿”如两只突然呲牙咬人的宠物,看上去不但不美了,反而感觉可憎,令人恶心!
有个俗语叫“玻璃瓶子装狗屎,外边光溜里边臭”,正好用在两个姑娘身上。她们出尽了风头,竟然在新闻联播亮相了。
曾经有过关于学雷锋的争论。有人说时代发展了,雷锋做的好事都是些“芝麻小事”,已经不适宜了。但就是那些如乘车让座、排队不加塞、别人遇到困难要伸手帮一把等等这般小事儿,在社会上却越来越成为大问题。遇到摔倒的老人没人敢扶,有钱的人恣意悔辱上门送餐的小哥,集上买菜的人递给对方十块钱,硬说给的是一百。 这些社会病毒直接杀伤的是善良。
多年前搞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八荣八耻等社会活动,不仅不过时,还应该和雷锋精神一样,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雷锋精神的内涵,就是给社会增添温暖。
一个人知道羞臊是一种修行。一个行为美和心里美相结合的人,才是真正的美。一个会脸红的人,很难有令人不齿的言谈举止。
2024年2月7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