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读者//《泉城晨话》//第200期
(2024-01-16 00:14:36)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杨延斌
今天是《泉城晨话》开启第680天,已经写到200期。阅读有奖征文也于今天截稿。我从发布阅读有奖征文那天起,就设计让200期和征文赶在一天结束。
回头看,把200期排上队,确实感觉有点宏伟壮观。我从没想过要写完1000期会有多么艰难,只一门心思认准写完一期就多一期 ,不怕慢就怕站。造物主让人的脚尖儿朝前,眼睛长在脸面,就是让人永远向前向前!凡事只要开头,从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坚决完成既定目标,这是我引以为骄的长处。
济南今年冬天比往年冷,户外一早一晚已经有冻手冻脚的感觉,但我只要想到一篇篇热情洋溢的征文,听到广大读者和文友对《泉城晨话》的喜爱力挺和赞扬,心里立马就像燃起一团火。在这个冬天,每一篇充满激情的征文,都是我心里的充电桩,既能给我温暖,又给了我力量。我会把每一位参与征文的人,当成情感库存。我将用真诚的友谊和更加勤奋努力,写好今后每一篇《泉城晨话》,以对得起每一份关爱。
我将矢志不渝,继续为把《泉城晨话》打造成一个地标性的文学符号而殚精竭虑。我永远做个直肠子,依然坚守开篇时的初衷:“我的话就像豆子装在竹筒里,口一开,一准儿劈里啪啦倒出来。”“不管是雄心还是野心,我就想把《泉城晨话》打造成自己的名片。”“务求每一篇文章,都对某个层面读者有用。”我力戒用美好的汉字堆砌正确的废话。
回看以往,所有的赞扬都在我耳边随风飘逝,唯有文友的真诚批评和建议,牢牢地留存在心底。我真诚感谢每一个给我指出过错的人,哪怕只指出过一个标点符号用错的人,我都永远心存感恩。在我心里,能够指出错的人,就像医生诊病不用挂号,是一种无私高尚行为。坦诚实在好,无私指错价最高,我们这个社会,尤其是文人圈子里,有太多的虚夸,太多美丽的假话,太多言不由衷的违心称赞或者捧杀。稀缺的就是能让人进步的勘错或批评。
毛主席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可悲的是,在这个社会,真诚和谦虚已经沦落成盘中配料,傲慢和虚张声势倒成了当家主菜。
我知道有很多人拿着“指教”“勘误”“斧正”“赐教”当交际道具,而你一旦当真指正缺点,就会惹得人家拉下脸来怒怼。比如石家庄某高校有个教授发我一首诗,我提出有个字不妥,结果就像捅了马蜂窝,她竟然用了五百多字解释,其实所有解释都掩盖着一个意思:你一个没念几天书的人,没资格给我挑毛病。还有北方一个老作家,他发我一篇小说,让我谈看法。当我真把想法说出来时,对方却质问道:你读过几本大书?你可以和我讨论《红楼梦》吗?我想,既然听不得别人批评,又何必假谦虚真虚伪?
一个听不得批评建议的文人,写出的作品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想表达:批评比赞扬,要真诚高尚得多。赞扬者不管有意无意,客观上是在索取好感。而批评在客观上是在惹对方不舒服,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在朋友圈子里,能有几个不吝批评自己的人,就好比别人在帮着你修行,那是一种修来的荣幸。对方能够批评你,证明你的人格值得对方信任和尊重。
特别感谢的是主编宋俊忠先生,他不仅仅吃得编辑辛苦,还凭着对时局敏锐的头脑和眼光,能够适时把脉勘误,等于给我的《泉城晨话》创作,上了一道安全保险。
回望200期《泉城晨话》,我基本把控了每篇文章要有用这个底线。比如我在开篇说到的“切忌把篇篇织成裹脚布”。这是指篇幅而言,我做到了。
我不善于和稀泥,对有些社会丑恶现象,或者低劣媚俗现象,尖锐无情地进行了善意的讽刺挖苦。例如第二期的《指尖温度》,第三期的《善待脚踝》,第二十六期的《还说忽悠》等等。《指尖温度》,讽刺挖苦的是,网络时代浅显低俗的卑躬屈膝,媚上媚官媚名现象,还有自觉高人一等,像公鸡下蛋般的傲慢现象。现在正值冬季,第三期的《善待脚踝》很有必要再次广泛传播。我对年轻人大冬天裸露脚踝现象,既心疼又愤慨,这是哪种兽刮起的妖风啊?有些人的无知太可怕了,他们只顾跟风,却不知道让脚踝挨冻,会直接造成心血管和脑血管受损。这种虐待脚踝的无知行为,现在还在向少年老年蔓延,后果简直太可怕了。《还说忽悠》更具现实意义。一些新兴诈骗手段,还是把老年人作为捕猎对象。我把所有骗局统称为钓鱼现象。那么你想一想,河里的什么鱼容易被钓上来?是不是爱上勾的鲫鱼鲤鱼鲢鱼?是不是不善咬勾的黑鱼鲶鱼少有被钓上来?
骗子不约而同围猎老人,是因为他们爱占便宜。他们看见超市门前“扫一扫送20个鸡蛋”,一个个排着队蜂拥而扫。多数老人手机都和退休工资卡绑定,密码设置都简单,只要骗子一破译付款密码,退休金可能就会清零。
还有受益面最广泛的第六十九期《三高可控》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我很早就感知到了,《泉城晨话》不单单属于《都市头条 济南头条》和我自己。正因为越来越得到更多读者关爱,我才有信心越写越好!
2023年11月30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