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说传统/《泉城晨话》第110期

(2023-12-05 06:01:58)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原创

闲说传统/《泉城晨话》110

杨延斌

325日那天赴梁山采风途中,在车上和几位老师说起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我感觉到碰撞出了火花。话题从不久前的元旦和春节市民燃放鞭炮说起。广大市民被新冠疫情危害禁锢了三年多,结果蜕变成奥密克戎的病毒最后一次发飙后,仿佛在一夜之间变作幽灵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像过山车一样的鬼魅突变,一时让人无所适从,人们心里祈望病毒真的滚蛋了,但又担心这个鬼东西一夜之间再杀将回来。那可是比解放战争时间还长的一千多天呀,人们憋闷得实在难受,盼望得又十分焦急辛苦,奥密克戎那鬼东西真消失了还是玩诡异迷踪,人们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仿佛前行后退,出行和躲藏都没有了安全感。直到元旦那天晚上,有人大胆地放起了庆贺鞭炮,这一响好像炸开了人们憋闷的心扉,警醒的人们怒放了心花,于是这鞭炮就从元旦一直稀稀拉拉炸响到正月十五。更有趣的是,这个节点还有人在违背民意嚷嚷着禁放,划定城郊以远以近能放或不能放鞭炮。我居住的地方,横过一条路就是允许燃放鞭炮区,结果就有年轻人领着孩子携着八九十岁的老人,横过马路去放鞭炮。我就琢磨,人们为什么对噼噼啪啪的炸响那么情有独钟?这一响一怒放一冒烟到底有啥意思?想来想去,我想明白了,那些噼噼啪啪的炸响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念想,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年俗文化传统。人们在过年时听不到鞭炮的炸响,心里就痒痒,就到年吃不出年夜饺子的味道。

从传统文化角度说,古董越陈旧越有价值,习俗越久远越弥足珍贵,那么过年放鞭炮,祭祖,磕头,烧纸这些礼仪传统,为什么就不能按照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呢?我感觉有些人就是在一边大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边又在遏制打压传统文化的延续。一旦有一天,所有这些传统的东西都不见了,我们的子子孙孙到哪里去找根脉?要我说,以上我说到的那些传统习俗,非但打压不得,就是都申遗也无不可。

我感到很悲悯的是,多少年来,我们这个社会某些掌控着话语权的人们,一直把有些传统和迷信混为一谈。曾记得有一年据某报闻,某地某个市领导在有关清明祭奠活动讲话时,把百姓给祖宗磕头烧纸列入封建迷信之例,倡导民众在祭奠时以鞠躬代之。我当时就写过文章批驳这种奇谈怪论。因为我绝不敢苟同这种边缘祖宗的论调。

我以为磕头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积淀和传统,是晚辈在至尊面前和特殊的亲缘之间行使的一种无以替代的礼仪。就象西方人在公共场合要拥抱贴脸吻额吻手一样,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传现象。不管是中国人的磕头或西方人的这个吻还是那个拥抱,都是虔诚地表达情感的一种礼仪而已。不能说外国人拥抱或鞠躬就是文明,中国人给至亲祖宗磕头就是封建迷信。如果非要把磕头烧纸跪拜说成是迷信,那也要把百姓给至亲前辈磕头和前人给帝王磕头区分开来。单从亲缘角度说,儿孙子女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给他健在或仙逝的父母祖辈磕几个响头,是体现孝心和感恩的特殊表达方式。说特殊,是说向至亲磕头的礼仪之亲之重,尚无任何礼仪方式能代替。比如到了过年,儿女们要是给生他养他的长辈磕个头,在瞬间的一跪之下,两辈人的心就立刻贴近了。这一跪一磕的意义是多重的,很可能表达对养育之恩的亏欠和孝顺不周的歉意。而对于老人来说,晚辈的一跪一磕可能会让自己的心为之振颤和温暖,所有的怨怼会瞬间释怀。也可能会让一颗受到伤害的心得到修补。面对逝去的祖辈和至亲,磕几个头能表达出晚辈的所有感怀和追思的心境。而这一切,你就是鞠上一百个躬也替代不了磕一个头的份量。如果一个女孩子出嫁,在离开父母的最后时刻跪下来磕个头,她会让父母很激动和心疼,会让双亲有一种抱住女儿不想撒手的冲动。女儿磕的这个头,会一辈子磕在父母的心上。但如果出嫁的女儿仅仅向至亲鞠了一个或几个躬,那就象喝下一杯乏了的茶水,淡而无味。

在特殊境况下给祖宗们磕头,不但不能说是迷信,还应该在特定的亲缘关系间传递下去。对于逝去的至亲,赶上清明时节或传统年节,到墓前跪拜一下磕个头,以表达追思、感恩和认祖认宗之情。这是鞠躬替代不了的亲情重礼。我主张有些习俗传统丢不得,是因为这些文化传统已经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连着我们的骨头我们的筋。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今的年轻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生日,年年邀友聚朋把盏举杯。我却主张年轻人过生日再加上一个环节,要给生养自己的双亲磕三个响头,而且应当成为你想过生日一样的习惯,年年如此才好。

2023327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