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护工/《泉城晨话》第88期
(2023-11-26 05:24:02)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我看护工/《泉城晨话》第88期
杨延斌
今天,和小年一起来的是一场雪,雪虽不大,但下得时间长,飕飕的大风把雪花儿吹得漫天飞舞,时空夹杂着玉米粒儿大小的颗粒,那不像雹子但满是棱角的像白石子儿的冰粒子,落在身上哗哗响,打在脸上有些疼。地上的雪边落边融化,地面滑得像溜光的冰面,不时见有人摔倒。地上的积雪已经挺厚,一脚踩下去没过了脚面,且沙沙作响,感觉绵绵柔柔的。飘荡了一夜且还在飘的密密匝匝的雪花儿,造就了这场堆积如山的大雪。仿佛好雪也知道下在好时节,这算是一场兆丰年的瑞雪。借着这股天降祥瑞,我向所有的亲朋好友送上祝福!
其实,我无意欣赏这场迟来的雪。在我心里想到的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话题:它就是像刀子一样捅向摊上独生子政策的老人们,及其撞击独生子女心灵的医院护工现象。有个基数庞大人群,一旦亲人有病住院,就不得不请护工。而护工现象就是把双刃剑:一边是住院老人最需要子女陪在身边,但可能是望眼欲穿的奢望,因为孩子不是会分身的齐天大圣,所以这些老人们到了该用子女却用不得的时候,只能挂着笑脸咽苦水。设身处地想一想,这代人养了孩子几十年,并且还在帮着养大孩子的孩子,结局就该是病床前的寂寥冷清吗?从另一面正值中年的独生子女想,眼睁睁看着生养自己的亲人住院(有时两个以上亲人住院),却无力在身边陪护,先别说有不孝之嫌,你就是花着钱请了护工,良心这一关也在遭受折磨谴责。
我很替独生子女家庭愤怒的是,从孩子出生到十四岁,国家每月只给五块钱,加上退休时一次性给的那几千块补贴,总共还不够现在住院一个月的护工费!还空谈什么这个社会红利那个社会保障,一个家庭可能凭空生出的一次又一次的护工费,由谁来保障?这种独生子女国策下产生的社会并发症,和索命的病毒毒株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专家不是说,奥密克戎攻击的主要部位是人的心脏嘛,那你看看越来越看涨的医院护工现象,攻击的是哪些人的哪个部位呢?
我更加愤怒的是,现在某地政府宣布自2023年1月起,对新生二孩三孩每月补助600元(鼓励多生),那么,为何就想不到要给最急需补贴,而且已经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独生家庭予以补贴?我好想质问那些制定政策的人们,你们这个时候的人性化到哪儿去啦?
其实我早就想明白了,那些不需要任何补贴就能活得很滋润的人,掌控着政策话语权,他们想出的主意常常和民意相悖,也就不足为奇嘛!
把话题拉回到护工这个行当。起初,护工本是由住院病人亲属私下雇请信得过的人,商量好陪护一天给多少钱,帮忙陪护病人而自然发展起来的360行之外的地下职业,是一种既能替住院病人家属解决无力陪护亲人之苦,又能让护工得到合理报酬的互利互惠行为,原本充满着善意友情,所以结局大多是,出钱一方十分感激,出力一方十分满意。对于供求双方而言,本是一种短期互惠互利合作,其中除了钱的作用之外,还有些许比钱重要的人情人性味道,所以,我看到过病人出院和护工告别时,就对护工感激涕零的场面。所以我说,护工这个行当是被善意培育起来的,本是民间一种自助自救行为。
也不知从哪年哪月起,医院病房的护工开始被有组织地控制起来,渐渐地,护工成为一种新兴职业,而且是收入很高的职业,护工费越来越高,从前些年陪护24小时100元外加三顿饭钱50元,发展到现在危重病人200多元加50元饭钱,急重病人300元外加50元饭钱的价码。毫不夸张地说,护工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变相地成为“屠宰场”,那一刀一刀宰下去,捅的是独生子女两代人的心!
前几天我在去芜湖的高铁列车上,听到几个人关于在北京某医院请护工的事儿,他们说现在有许多医院,根本不允许病人亲属在床前陪护,也就是说,你不给病人请护工就不收你住院。许多医院设有护工办公室,为病人指派护工已是办理住院手续的一个环节,需要花多少钱请护工由医院说了算,病人只有掏钱的份儿。我好奇地给北京,上海哈尔滨,天津,广州深圳海南的朋友都打电话,问到医院护工都是大同小异,只有护工费越来越高,护工费被中介扣掉25%左右的共性。明眼人都看得懂,全国各地医院的护工已经被利益链严加控制,护工费用已经没有底线。而谁心里都明白,是某些医院把护工当成了创收工具。那你再看看,我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忠实地执行了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几波人,是不是都像躺在砧板上的肉,人家想咋砍就咋砍,我们只有挨着的份儿?
2023年1月14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