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总理/《泉城晨话》第86期
(2023-11-25 05:59:35)
标签:
原创杂谈 |
分类: 原创 |
怀念总理/《泉城晨话》第86期
杨延斌
周恩来总理逝世那年,我二十岁。那年的1月8日是农历腊八节,当时我所在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五十五团一营,半年后兵团撤销又恢复了稻花香的老地名。那年,那个地方出奇的冷,我所在的姐姐家通往连队的路上,厚厚的积雪没过膝盖,遍地仿佛没有了路,我向一望无边的远处眺望,见白茫茫的一片雪,好像把天地连在一起,幸好有从农家烟囱冒出的烟柱,方能显示出人间的烟火气息。这个时候的连队,上班的方式就是拿着大镐刨大河修水利工程。当地有个“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意思说腊八是最冷的一天,冷到零下三十七八度。那天连里通知以排为单位,在青年单身宿舍组织政治学习。后来回想这件事儿,才认识到那是连领导的“集体智慧”,他们看那天实在是太冷,就让大家以学习那年的新年献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借口,为的是让大家躲避腊八那天的死冷寒天。想想也是,当时要想在死冷的天儿不挨冻,就得使劲儿抡大镐战天斗地,直干到浑身出汗,眉毛胡子和后背及头顶都挂满白霜…… 那天直学到晌午时,指导员忽然通知说周总理逝世了。可是那天中午大家站在篮球场,支棱着耳朵想听大喇叭广播讣告,但那喇叭就是滋滋啦啦不出正经动静。大喇叭被冻坏了,指导员就说下午让大家都去大食堂为周总理守灵。说是为总理守灵,却没有总理遗像,直等到那天下午营部通讯员送来当天报纸,指导员才把登着总理大幅遗像的《人民日报》,贴在黑板上……半月之后我调离稻花香。周总理逝世那一幕,成了我在那个武装连队抹不掉的深刻记忆。
周总理的心脏在1976年1月8日9:57时停止了跳动。当天下午,我们团支部几个委员在一起扎着花圈。大食堂虽然聚集着黑压压的人群,好像谁也不敢出动静,只有呛人的烟雾缭绕和偶尔的咳嗽声,莫大个食堂里寂静得让人心里感觉不踏实。本来不该那么寂静,却因为大食堂门外电杆上的大喇叭没有修好,人们只感觉到总理逝世是个很沉痛的事儿,所以谁也不敢出声。在电杆上修喇叭的电工被冻得瑟瑟发抖,闷在大食堂里的指导员,时而派人把头探出门外冲着电杆那人大喊:“能修好吗?”那人说“冻麻爪啦不好修啊!”感觉等了好长时间,修好的大喇叭终于响起了哀乐声。当大家听到夏青那个熟悉的有独特磁性的浑厚男音播报出的讣告声时,大食堂里先是渐渐听到有人啜泣,接下来一片哭声…… 那都是人们从心底发出来的悲悲切切的恸哭声。那个年代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感情就是那么深厚而真挚。
这一晃四十七年过来了,我感觉周总理一直就没离开过我们。从我的情感上,总幻觉周总理每天还在西花厅办公。周总理之于新中国,难以计数的丰功伟绩自不必说,他老人家留在我心里的伟大形象,最令我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却都是些“芝麻小事”。最让我忘不了的是周总理每天开始工作前,有个戴上套袖的习惯。一个大国总理,天天要戴着套袖工作,这绝对是那个时代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领袖风范。今天说起套袖,估计只有六零后以前的几代人,才明白那时的人为什么要戴套袖。戴套袖是为了保护上衣的两只袖子,从袖口到胳膊肘不被弄脏磨破。而一件上衣的破损都是从袖口和肘部开始的,一旦袖口破损,就是前衣襟和后身多么完整,这件衣服也是破衣服了。那个年代的人有件像样的衣服不容易,所以就想到了天天要佩戴套袖保护着袖子不受磨损。估计像我一辈人,当时上班没戴过套袖的几乎没有。而一国总理也像我们平民一样戴套袖,我是十分受感动的。所以感动,是感觉总理的平民情结很温暖人心。
2016年有个四十一集电视剧《海棠依旧》,我不知为这部电视剧流了多少眼泪。尤其那个总理在办公室戴套袖的细节镜头,每重复一次,我就心动一次。最最让我铭记在心的是,邢台发生大地震后,总理慰问灾区人民的感人场面:大地刮着嗖嗖的大风,总理为了不让人民群众迎风站立听他讲话,自己迎风站上一个木箱。就是这个小小细节,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周总理时时处处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我以为,一个能把人民装在心里的周总理,才是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的人民总理。
周总理虽然逝世快半个世纪了,但有个现象不得不令人称奇:上到百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娃娃,只要一说到“总理”,就知道指的是周总理。看来,只有铭记在人民心上的伟人,才是永远磨灭不了的人民领袖。我祈望再过一千年,只要一说到“总理”,人民还是明白说的是周总理。或许人民的“总理”情节,会演变成中华民族怀念周总理的最珍贵精神遗产。
在这个星球上,或许只有周总理,才是中华民族永不忘怀的人民总理,也只有总理的品格,才能够真正地流芳千古。
2023年1月7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