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 |
01
美美突然问我“妈妈,姥姥为什么这么老?”
我说“每个人都会变老,出生、衰老、死亡,这是每个人类在世上必经的过程。”
她睁大了眼睛 “死?!”
“嗯,每个人都会死。”
美美可怜的小鼻子抽动着,泪水已经涌上了眼眶,带着哭腔问
“是不是我长大了,妈妈你就会变老,然后死掉呢?”
我拥她入怀“是的。”
“我不想妈妈死……”
美美已经泣不成声。
02
我心里一惊,是时候对美美进行死亡教育了,我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令我为难的是:
孩子还小,不懂生与死这类深奥的问题,我既不想欺骗她,也不想她受到伤害。
我深知没有进行过死亡教育或是教育不当,会对孩子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我小时候由于对生死的问题认知粗浅,常常有一段时间认为人总归要死,所以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很崩溃……网上总能见到一些孩子由于对死亡缺少敬畏心,自杀、杀人的例子屡见不鲜,触目惊心。所以,我不单单要让美美了解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死对美美来说,只是个抽象的话题,
她并不明白死的含义,
我要弄清楚孩子想知道什么,怕什么,
然后有的放矢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打算从她对死亡具象的感受入手。
对于这个小小人儿来说,
死亡就意味着和亲人的分离,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我不要见不到妈妈”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在美美心中,我死了就意味着我抛弃了她。
而且她明白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但她又奈何不了
——这是她所恐惧的地方,
这种感觉对她来说简直糟糕透顶!
“宝贝,人生就是一段路,
走到路的尽头,生命也就终止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妈妈马上会死去,
也不代表你会失去妈妈的爱。
你还要一点点长大,
妈妈也会像姥姥一样一点点变老。
在很久很久以后,
就算妈妈真的死去,
妈妈的爱也会变成微风、阳光、细雨、雪花,
一直陪伴着你。”
而且在这长长的人生路上,
你会遇到许许多多有趣的风景,
你要保护好自己,
尽量在有限的旅途中欣赏无限的风景。
无论什么时候,
妈妈的爱会一直陪伴着你,
妈妈相信你一定感受得到。”
那是一个安静的午后,
我和美美依偎在沙发里,
听窗外偶尔一两声的雀鸣,
若有所思。
过了很久,美美又问我:
“妈妈,你会死后上天堂吗?”
天堂,这是她从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里的了解到的场景,
美美还不知道“生”和“死”是无法共存的。
此时此刻,理性的科学解释只会显得徒劳,
我吻了一下她的额头:
“当然会呀”
美美抬头看着我,眼睛里又升起了忧虑:
“妈妈,那你是不是要比我先去天堂呀?”
“是的”
“妈妈,妈妈,我能不能和你一起去天堂呢?”
“这恐怕不行啊宝贝,
我们必须认真走完自己人生的这段路,
才能找到通往天堂的大门。
虽然妈妈会比你早到天堂,
但妈妈会在天堂里等候你、守望你,
等你来到天堂的时候
记得给妈妈讲你遇到的有趣的事情哦”
美美没说话,只是抱紧了我。
03
当孩子问起“生死”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
不同阶段的孩子对“生死”的理解不同,
希望下文中的分享能够给你们一点帮助。
►0~4岁的孩子,借用童话故事让孩子接触“生死”
如果您的孩子年龄偏小(0~4岁),
那么她们对于死亡是没有概念的,
更谈不上客观地对待和理解死亡。
我们不妨借用一些绘本或童话故事,
让他们接触到“生死”这个词。
我们一家都是凯叔的忠实听众,
凯叔讲过一个故事,《爷爷找到了新工作》
讲的是爷爷去世后去了天堂,在天堂里做一份给猫咪画花纹的工作,
全篇角度新颖,完全没有死亡的负面感觉,
我超级喜欢,在这里推荐给你们。
《爷爷找到了新工作》(点击蓝字即可试听),是一个新奇的故事。讲的是爷爷去世后去了天堂,在天堂做一份给猫咪画花纹的工作,全篇角度新颖,完全没有死亡的负面感觉。
►4~7岁的孩子无法辨认“生”和“死”无法共存
4~7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关于“生死”问题,她们的理解比较简单,
一般会认为“死亡”就是不呼吸、躺下不动,
就像玩“过家家”时候“装死”一样。
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知道“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
对于死亡,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幻想式的思考,
常常认为死亡就像是卡通片里那样,是暂时的、可逆的;
有时,也会把死亡与睡眠或旅行联系起来,甚至害怕睡觉;
除非重病的孩子会从成人那里得到与死亡相关的讯息,
一般孩子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
并且,尽管孩子们不明白“老年”的含义,
但他们也会从“衰老”联想到“死亡”。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正常的生理认知和身体接触,
做为家长,要保持温和的教导方式,
尽量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让交流能够在孩子乐于接受的氛围中进行。
美美今年5岁,正值这个阶段,
当美美问我“妈妈死后会上天堂吗?”的时候,
我没有把晦涩的科学知识灌注给她,
而是顺着她乐意接受的方向继续聊下去,
用温情和信任带领她去感知生死的概念。
►7~13岁的孩子直接平静的用科学的方法让其领会“生死”概念
上了小学的孩子(7~13岁),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
家长应该经常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这类场所,
看看自然界的万物(包括人类)的生命历程,
有些小学让孩子买种子自己种,
好多种子并不能发芽,有的会被猫踩断,
都是生命的变化。
理解了“生命”,就很容易理解死亡了。
04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死亡一直是缺失的一课。
很少有人直接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以至于我们明明知道每个人都会死,
可一旦面对死亡还是整个人都错乱了。
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
《小花的味噌汤》
讲述了一个患乳腺癌的妈妈,
“以赴死的决心”生下了女儿小花,
九个月后癌症复发,
生命变得脆弱,死亡逐渐逼近,
她隐藏起自己的悲伤和绝望,
尝试着平静地面对生命,
教女儿做家务、做味噌汤……
一部很感人的电影,
一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人生映画。
最令我动容的,是妈妈(千惠)对待生命的态度,
死亡,并不可怕,
不过是与这个世界的告别,
我们这一生,不就是不断地在练习告别吗?
跟挚亲告别、跟朋友告别、跟所爱之人告别,
在这不断的离别和伤痛中,
我们逐渐明白什么是“向死而生”,
把每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
去做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下一次,
当孩子问我们,什么是死亡时?
您想好怎么回答了吧?
正视死亡,就是尊重生命,
我们谈论死,是为了珍视生!
清明节了,劝君惜取眼前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