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孩子说了1000次也不管用?全因父母埋了这个“坑”

(2017-04-05 11:15:08)
标签:

杂谈

​​

作者 | 拂晓


清明节期间,我带着朵朵去朋友家小聚,

朋友家的孩子安安与朵朵同龄,

两个小家伙玩得非常开心。

我和朋友在客厅聊天时,

安安跑过来对妈妈说,想要画画却找不到彩笔,

朋友起身帮忙找,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朋友边找边训斥安安:“你昨天不是还玩了吗?

好好想想放哪儿了?和你说过多少次了,

不要到处乱放东西,看看,又找不到了吧。”

中午朋友打算去外面吃饭,

安安听了兴高采烈地往门外冲,

朋友在后面喊:“你玩具收拾了吗?

衣服不穿了?袜子不穿了?”

安安极不情愿地回来与朵朵一起收拾玩具。

但是临出门时,袜子又找不到了……

朋友说:“安安经常丢三落四,上学也是这样,

不是把书落在学校,就是忘记把水杯拿回来,

一点秩序感都没有。”

我于是问朋友:

“如果安安半夜起来非要读故事书,你会怎么做?”

朋友说:“估计是胖揍一顿,或者强制他睡觉吧。”

我的回答是,安安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

其实,

孩子半夜非要读书这件事是真实的发生在我身上的。

记得朵朵3岁半左右的时候,一次出远门,

下午5点多到家时,朵朵已经在车上睡着了。

我从车上把她抱进屋,

脱衣服、脱鞋、盖被子等一系列动作做完,

她都没有醒,但是睡到半夜朵朵却突然醒了,

非拉我起来讲故事。

我没有责备孩子,而是陪她读了两本绘本,

读完后,朵朵很快就睡着了。

也许你会认为我太惯着孩子,

但其实,我只是尊重孩子罢了。

因为我知道,朵朵半夜起来读书并非是她无理取闹,

而是因为她正处于秩序敏感期。

平日里我与朵朵每天睡前都会读绘本,

当天朵朵虽然提前睡着了,但读书的任务还没完成,

朵朵半夜起来读书,

只是她在秩序敏感期非常正常的表现而已。

朋友很可能是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没有满足孩子的秩序需求,

以至于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NKQBqzm1FHWViblBLg9KU13UICqcNl5YjDKWU7JOCHpI0vl5icicaFMw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生命所需要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SSbQS4gibnvhoOicUm2TefFibCLKhUxPvIpQUYWnbXdReG955pCC6Mgl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可能一部分家长还不是很了解孩子的秩序感,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是秩序感。


儿童秩序感

是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指出来的。

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时,

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固执”,

他们对事物的秩序有着强烈的需求,

并逐步获得和发展成对物体摆放的空间、

生活起居习惯、时间顺序等的适应性,即秩序感。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对事情的发展过程、物品摆放的顺序等

拥有自己的一个秩序观,

他们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上,

并对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

一旦事情的发展偏离预期,

孩子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掌控感,

他会觉得很不安全,

于是会用哭闹、撒泼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安和不满。

以下场景,你是不是觉得眼熟呢?


●家里门铃响了,孩子一定要自己开门,你要是不小心开了,孩子必定哭哭哭;

●每次去超市孩子都要走“规定路线”,如果不走这条路,孩子必定哭哭哭;

●每次乘电梯时孩子都要自己按楼层按键,如果有人提前按了,孩子必定哭哭哭;

●孩子每次穿鞋时一定要先穿左脚,再穿右脚,如果妈妈不小心穿错了,孩子必定哭哭哭……

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非常常见的表现。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表现,

总是误解、冤枉,甚至打压孩子的话,

则可能会严重破坏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的秩序感被破坏,

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

进而影响到孩子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是否能够条理清晰、有条不紊的处理事情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Dba8PPSzsWs0QpynPia5mJ4QYUHtfbeZYm1RoOorVu0paNdmmk9gFX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有哪些表现?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SSbQS4gibnvhoOicUm2TefFibCLKhUxPvIpQUYWnbXdReG955pCC6Mgl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93oalzRyeO4r5RKLMFia900tHeKqkucpR1Ukt3Yvd74VWia007BFvPq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孩子对环境的布局、物品的摆放顺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从孩子出生开始,

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会逐渐融为孩子秩序中的一部分,

孩子会记住下环境中每件物品的摆放位置和顺序。

孩子的这一行为是在熟悉周围的环境,

同时也是其安全感建立的表现。

这样,孩子才能够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

并在所有的细节上支配它。

例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子,

把它所有的汽车玩具都并排摆在墙角,谁也不能动。

一天,妈妈收拾屋子,把孩子的玩具暂时收了起来,

等擦完地后又摆放回原位。

可儿子从幼儿园回来立马就发现不对了,

哇哇大哭起来:“你把我的玩具都弄乱了。”

妈妈赶紧重新给孩子排顺序,

可是越排越不对,孩子哭得更凶了。

最后,孩子边哭边自己摆回原来的顺序才算止住了哭声。

这里,孩子的妈妈只注意到了孩子的车摆在墙角,

却忽略了车的摆放也是有顺序的。

妈妈在无意中打破了孩子的秩序感,

孩子于是出现了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才会大哭。


孩子对物事有着自己内在的秩序要求


记得一位妈妈曾经和我提过,

她在晚上给孩子洗完澡后,

因为来不及找睡衣就直接给他穿了件外套。

睡觉时朋友想要给孩子换上睡衣,结果孩子不干了。

非要在穿着外套的情况下换上睡衣。

朋友说这样根本做不到,但无论怎样解释,

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哭闹不止。

如果这位妈妈了解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她就会知道,

孩子不脱衣服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内在秩序正在形成,

也许孩子认为:

洗完澡后穿上的衣服是要穿着睡觉的,

或者孩子对穿衣、解扣的前后顺序有自己的“安排”。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ib8KqpZDwwwMCia0S9LjkJAUIKiadjx6PPCDfMciaVrsJW9NslT5fctmr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93oalzRyeO4r5RKLMFia900tHeKqkucpR1Ukt3Yvd74VWia007BFvPq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对物体的归属权十分敏感


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孩子会认为家里的物品是谁的,

就是谁的,其他人谁都不能动用,

否则就是破坏了“规矩”,孩子会执着地维护秩序感,

甚至会为此“伸张正义”。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进门时穿了爸爸的拖鞋,

结果女儿却不干了,

非要妈妈换下自己的拖鞋才肯罢休。

再比如,平时都是妈妈给孩子冲奶粉,

一天爸爸给孩子冲好奶粉了,

孩子却因此大哭:“妈妈冲,妈妈冲。”

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在物体归属权上非常执着的缘故。

父母无意间对孩子秩序感的破坏,

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才会表现得“无理取闹”,

只要满足孩子的秩序需求,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93oalzRyeO4r5RKLMFia900tHeKqkucpR1Ukt3Yvd74VWia007BFvPq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对事件发生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


乐乐画了一张画,妈妈夸赞到:“画得真好看。”

可刚说完这句话,乐乐就哭了起来:“画得一点也不好!”

妈妈说:“挺好看呀,要不,你再画一张?”

乐乐于是又画了两笔,

可刚开了个头,但却气恼地把笔扔在一边,画也给撕了,

边哭边说:“我还是画不好,我还是画不好!”。

此时的乐乐其实是对空间的秩序特别敏感,

比如,画画时他会注意到结构比例是否合理,

近大远小,空间结构是否有美感等。

而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成人的肯定,这是最好良药。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ib80SHdrArZV83smqfyItYKelNAgd6Pv8PyfO3vdcBibAAiaOyIFk6ic3ibxjh3DCtqle5ibkZQGPBrlu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保护好秩序感,孩子将受益一生

在孩子眼里,凡事都是有对错之分的:

东西摆在这个地方是对的,换个位置就是错的;

爸爸的东西,妈妈不能用;

妈妈的东西,爸爸也不以用……

孩子对事物秩序的要求,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

是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

也是其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基础。

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父母应尽量去保护孩子的秩序感,

而不是通过发脾气来制止孩子的行为。

假如你觉得孩子忽然变得执拗不听话,

或是突然变得无理取闹了,

那么不妨停下来想一想,

今天的情况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是不是这个场所与之前孩子所处的地方不一样?

是不是家长匆忙做事情的顺序与平时不同?

是不是家里物品摆放更换了地方?

是不是没有经过孩子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

很可能孩子哭闹,就是秩序敏感期在作祟。

同时,父母也应因势利导,

尽量给孩子建立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

布置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呵护孩子的物权和归位意识。


比如,看完书放回书架;

玩过的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

每天固定的日常安排;固定的时间吃饭;

固定的位置坐着;

进门把鞋子先放好,书包放在固定位置等。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到环境中的秩序感,同时内心也会更有安全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放慢速度,

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了的错误,那就接纳事实,

温柔地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和情绪哭出来。

另外,父母也要提高自身的秩序化,

这样才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对于孩子来说,秩序就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快乐。

父母无意间阻止或是误会了孩子,

孩子哭闹是再所难免的。

但这不是一个常态,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

才能避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伤害。

作者:拂晓,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研究生,7岁孩子的妈妈,“凯叔讲故事”微信主笔。


--------End---------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