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从一次家庭旅行回来,先生就爱上了陪女儿玩。这种变化可谓神奇,要知道,以前的他可是个白天忙工作、晚上玩电脑的标准“隐形爸爸”。每个妈妈都希望让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因为我们清楚:父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活他们的陪伴心呢?
女儿和爸爸在一起时,总有花样迭出的新玩法。爸爸会带她爬树、带她踢足球、和她一起不顾把衣服鞋子弄湿,也要在草地里欢畅地趟水……看到孩子跟爸爸玩得乐不可支,我发现,那个平常严肃认真的大男人俨然变成了一个欢乐顽皮的“小男孩”。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之前我对先生“不管孩子”的抱怨、“没有爸爸样”的指责都是在把这个男人的陪伴心越推越远;那些曾经被我令行禁止的“出格”玩法,正是父爱陪伴不可或缺的创造力,也是父亲陪伴之所以不可替代的亲密互动。所以,我必须做出改变:
陪伴孩子时,邀请爸爸重回童年
曾经这么说:“你也不说带带孩子!”
现在这么说:“孩子喜欢和你一起玩这个玩具。”
有多少妈妈和我一样,曾经用“你”信息责问过孩子爸爸?这样的沟通方式,将陪伴孩子与责任枷锁划上了等号,很难激发一个人的主动性。陪伴孩子玩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何不创造一个欢乐的陪伴氛围,邀请爸爸一起玩呢?
果果2岁半的时候,迷上玩磁力画板,看着她画出随性而至的图形,我认为唤起爸爸心中“小孩”的时机到了。于是我和果果首先开展了“你一笔,我一笔”的游戏,很快,爸爸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加入了我们的游戏阵营,两个人发明出很多玩法,什么我画棋盘你下棋,我画大猫你画小猫等等,玩得不亦乐乎。一个简单的玩具,成为了两个人的游乐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成了我家晚上的父女专属时光。
曾经这么说:“你怎么又让孩子把衣服弄脏了?”
现在这么说:“孩子玩得这么开心,咱家只有你能做到。”
很多时候,并不是男人不愿意靠近孩子,而是我们习惯性的指责、大包大揽的细致和“你怎么这么笨”的眼神,把他们的热情拦在门外,让他们感到挫败。心理学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是指如果多次试探一种行为而得不到预期结果,就会放弃接下来的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在带孩子出去旅行时,先生最大的变化就是“玩开了”。他给果果自编的小故事,让果果喜欢到可以背诵下来;他可以为果果做出石榴汁、小风车、吹泡泡玩具,成为孩子眼中的“魔术师”;他还能牵着果果的手,带她在山间路边认识不同的植物和动物;更能用大男孩式的方法逗得孩子乐翻天!
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用“这样不卫生”、“这样危险”去限定他们,而是把孩子完全交给他们的父亲。有这么一位体格上可以保护孩子,内心上做孩子玩伴的角色,我们还需要担心什么呢?
曾经这么说:“出差这么久,孩子都快忘了你长什么样了。”
现在这么说:“每天晚上孩子都期待和你通话呢。”
在贾尼·罗大里笔下,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做邮差的父亲,每天在外奔波,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特别少。于是他就为女儿写了很多故事,每天晚上在电话中给女儿讲一个故事。女儿虽然无法常常见到父亲,却可以每天听到爸爸写给自己的故事,她可以感受到父亲写故事时倾注的爱与耐心,也能通过父亲的声音不断地确认:我是被爱的。
让爸爸多陪伴孩子,并不是要喊他们来分担义务、承担责任,毕竟,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和父亲在一起时扬起的笑脸。对于走入成人世界的我们来说,陪伴孩子,其实就是内心“小孩”的第二次成长,也许,只有孩子具有这种魔力,让男人可以卸下盔甲,回到童年。
作者 |
(本文版权归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
文章里提到贾尼·罗大里笔下的故事叫做《电话里的童话》。凯叔最近被这套温情满满的故事书深深吸引,让他突然觉得世界上最炫酷的粑粑好像不是他了,而是这套小故事的主人——通过电话给女儿讲故事的父亲。
https://wap.koudaitong.com/v2/goods/3enzopnhynwkd?reft=1462675520020&spm=f41696064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