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运河碑刻》前言、后记
(2023-03-11 09:06:11)分类: 山东运河文化 |
《(山东)运河碑刻》前言、后记
前 言
按照《山东运河文化丛书》编委会的安排,我和临清市博物馆退休老馆长马鲁奎、济宁市博物馆退休老馆长朱承山、枣庄市峄城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程作华等人承担了《(山东)运河碑刻》一书的编纂工作。编纂中,我们运用查阅史料、实地考察、会商讨论等方法,对每一碑刻进行了严格论证。通过两年多的辛苦努力,现汇编成书。
京杭运河山东段流经我省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5市的德城区、武城县、夏津县、临清市、东昌府区、阳谷县、东平县、梁山县、汶上县、任城区、微山县、鱼台县、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等16个县(市)区,加上涉及补水工程涉及的宁阳县及兖州区,以及因区划调整原因而划出的河南台前县与江苏沛县,京杭运河山东段事实上共涉及3省7市20个县(市)区。
京杭运河在为这些沿岸城镇带来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的同时,也给山东西部、江苏北部以及河南东部地区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素有刻石纪事的历史传统,早在秦始皇东巡时,就开始将重要事件镌刻在不易损坏的石头上。当然历代的运河治理者们也不例外,他们都将运河河道的开挖、整修以及堤、坝、闸、桥、码头等设施的建造,运河两岸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寺观庙宇等名胜的创建维修以及与运河有关的功臣人物事迹,甚至有关漕运、社会治安等法规内容,都通过石头载体随时记录了下来,累积成了穿越历史时空的运河原始资料。《(山东)运河碑刻》,就是将上述石头上所载的历史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挑选和编排而成的资料书。它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应该说是运河历史文化的原始记录,是不可复制与再生的文化资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京杭运河山东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顺着这些古代碑刻的指引,一条鲜活的穿越几个世纪的京杭运河山东段即刻浮现在人们眼前。我们不得不为先人们善于运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智慧所折服,也为古人敢于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所感染。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最大历史贡献在于修建南旺济运枢纽工程,解决了京杭运河水源短缺和让水“爬高”的两大难题。它使泰山山脉的泉水将卫运河与不老河、中运河连成了一条通船载舟的水路,使得整个大运河实现南北贯通,创造了水利科技的巅峰。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另一重要历史贡献在于开挖夏镇新河(又称漕运新渠)和泇运河,实行黄运分治、避黄行运,解决了黄河水患对漕运的袭扰。总之,围绕京杭运河的贯通,运河山东段内的临清至枣庄之间闸坝林立,湖泊密集,据不完全统计共修建有73座水闸和十几处湖泊。这些人工工程的建设动辄就是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由此看出古代山东劳动人民为京杭运河的贯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编纂《山东运河碑刻》是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一项实际行动。我们希望本书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存史,为运河文化研究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真实系统的历史资料;二是资政,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利用;三是育人,学习和弘扬治运功臣和先贤吃苦耐劳、大胆创新、无私奉献、治河为民的精神。
希望本书能为运河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添砖加瓦,为正在进行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德州市档案馆原副馆长、调研员张明福
后 记
山东运河沿线处处有碑,事事可碑。有河道之碑,闸坝之碑,桥梁之碑,漕运之碑,规制之碑,功德之碑,城池之碑,墓葬之碑,风俗之碑,灾情之碑,风景之碑,纪念之碑等,形成了独特的“碑石林立”的运河碑刻文化。由于受篇幅限制,本书收录碑刻79通,其中德州17通(德州城区12,武城4,夏津1),聊城23通(临清12,东昌区5,阳谷6),河南台前2通,泰安9通(东平6,宁阳3),济宁27通(梁山2,汶上7,兖州2,任城8,微山8),枣庄1通(台儿庄1)。其中,尚存碑刻实物者32通,尚有47通碑刻已无实物可寻,只能转抄于有关文献。
本书收录的原则为:尽量照顾到碑刻内容的点面结合,既要反映运河的开挖过程和运河的维护,又要兼顾漕运、仓储、宗教、民俗、名胜古迹等内容。由于受字数限制,同一内容的碑刻一般不重复收录,但特别重要的除外。
本书编排顺序:所录碑刻先分地市,同一个地市的碑刻再分县市,同一个县市的碑刻再按形成时间先后排列。所经县市区,按所处位置由北往南顺序排列。
本书标注原则:凡属碑刻的撰文、书丹者,碑刻内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文中出现的典章制度、个别难懂词语,一律采用篇后注的形式进行注释。对历史纪年则采用行间注的形式,直接用括号加注公元纪年,如康熙三年(1664)。由于编著者众多,书中个别注释会有一定程度的重复。
为便于编排,本书所收图片集中作为插页处理。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与不足,诚恳希望方家能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