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靳辅夜访董讷吃了闭门羹

(2023-04-19 11:31:39)
分类: 德州历史人物

 

靳辅夜访董讷吃了闭门羹

张明福

最近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天下长河》,有些情节属于编剧和导演有意识杜撰和演化的,与历史史实有较大出入。如靳辅夜访董讷遭拒一事,能够从一个侧面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真相。

一、张忭写出《哀宿口号》

靳辅康熙二十六年(1687)开凿中运河京杭大运河江苏北段、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人工河流由于急于建功立业,时有纵容下属的不法之举,从而酿出许多是非和风波,不仅在朝中出现很多对立面,在宿迁民间也引起了群情激奋的反对声浪。

靳辅在开凿中运河占用了很多宿迁士绅商民的良田土地,这些被占用土地不仅没有征地补偿而且粮田赋税照样完纳河道官员们为了增加河道衙门的经济收入,将黄河决口冲淤过的良田都作为新淤出的田亩上报,并纳入河防所有。大量的民间私有土地被河道衙门借口侵吞,还以此为基础,在运河沿岸各地广泛推行屯田制度。

宿迁民众面对逐年加重的负担,生活日益贫困,大量农民无法生存下去,纷纷到外地去逃荒要饭,境内人口大量流失,田地荒芜。就连当时境内的士绅阶层也纷纷发出极度不满的反抗声音。宿迁县前明秀才张忭,愤而写出《哀宿口号》一诗在官道上散发:“流民连岁不堪图,尤是今年景象殊。树已无皮犹聚剥,草如有种敢嫌枯。插标卖子成人市,带锁辞年泣鬼途。过往轮蹄多显贵,谁传此语到皇都”。由该看到:此时的宿迁农户都成了逃亡在外的流民,留在家乡的百姓更是无法生存,只好去剥树皮采草种度日,市面上到处都是卖儿卖女的穷人,还有些穷人因为无法交齐赋税,被官府用铁镣锁拷锁在衙门口示众。被逼无奈的宿迁百姓,此时只有盼望过往的达官贵人将宿迁境内的惨状传递给朝廷,以期引起朝廷的重视,减轻广大民众的负担。

靳辅等河道官员们将侵占老百姓的土地作为政绩,以致境内奸盗横行,骆龙友之辈把控官府,欺虐民众。造成佃户和农民纷纷外逃,田地荒芜,地方人士到河道衙门控诉,总督大人却置若罔闻。老百姓被逼无奈,只有聚齐了十几上百人到通京大道两旁终日号哭,希望来往京师的达官贵人们将宿迁的惨况上达天听。

值得庆幸的是,此事在不久以后,便引起了清廷的注意,从而逐步减轻了宿迁的税赋,这就涉及到一位影响此事的关键人物——当时的两江总督董讷。

二、靳辅夜访董讷遭拒

正当这个时候,两江总督董讷大人因公事来到宿迁,县学秀才卓佩愤而投书,向两江总督控告河道官员以屯田名义,掘毁了他的祖辈三代的坟墓。董公听闻,立即发出令箭,派员实地勘察调查,结果证明卓佩所告一切属实,宿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也随之真相大白。

讷知道了事情真相后,震怒到了极点,气得将自己的衣服撕裂,把官帽掼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大骂道:“誓不与此辈共生”!于是,立即命令衙役将骆龙友捉拿归案,收入宿迁大牢。此时此刻,宿迁城内群情欢腾,满街的小孩子纷纷拍手唱到:“骆龙友被抓了!骆龙友被抓了!”相互之间蹦蹦跳跳在大路上欢庆。贫穷人家也都典当衣物,买酒庆祝。而那位靳辅大人却趁着夜幕降临,自己单人匹马,提着小灯笼到董公住的府邸门前求见董公令下人回绝说自己身患寒疾,不能见客靳辅三叩门均遭拒绝。到了当夜五更,董公的奏章缮写完毕,准时发出。

康熙皇帝收到董讷奏本,立即下旨废除了靳辅兴起的屯田之制,将宿迁境内所有的不当屯田尽皆还给百姓。一时宿迁城乡到处欢呼雀跃,士绅百姓都好似重获新生。全县上下齐声赞颂董公不顾利害关系,为民请命,才使得圣上知道实情。合城百姓士绅感恩戴德,人心所向,纷纷要求为董公兴建生祠,并将皇上恩德记在石碑上,让宿迁的后代子孙永志不忘董公大恩。

三、 董讷为民名垂青史

董讷忠心为民的事迹详载于嘉庆《宿迁县志》与《清史稿·董讷传》两书。

嘉庆《宿迁县志》不仅记有董公祠,而且还有徐用锡《与刘县尹书》《董公生祠德政碑》等文字。事情的起因是:雍正初年,时任宿迁知县的刘正远按照朝廷旨意,在境内清理革除各种民间私祀场所,发现宿迁境内竟然建有一座供奉前任两江总督董讷的生祠。刘知县想当然地认为这即是属于“不当祀之”的淫祀行为,遂下令拆除,并准备在董公祠的原址上改建“节孝祠”。当时,在朝中任职翰林院编修的徐用锡刚刚罢归乡里,听闻此事后,连夜修书,致信刘知县,讲述当年兴建董公生祠的原因

用锡在信中顺便还讲了一段故事: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驻跸宿迁,因为董公祠建在銮舆必经的官道旁,未曾进城,便看到有数千百姓手持香烛聚在董公祠前,感谢董公罢除屯田的恩情。百姓见到皇上,齐声呼吁皇上将董公仍放回江南省任职,皇上便让身边卫士上前询问:你们说的董公叫什么?老百姓以董讷姓名作答。康熙皇帝颌首应之。康熙皇帝南巡回銮京师的时候,董公和其他在京大臣到码头迎驾,便让人将董讷传到御舟跟前,笑着对他说:你官做的好啊!江南老百姓为你还盖了一座小庙!说完哈哈大笑。不久,就让董讷再回江南省担任漕运总督。徐用锡撰写的《董公生祠德政碑》详细叙述了董讷敢于为民撑起保护伞的事迹,表达了世代宿迁人民对这位好官清官的敬慕之情。

《清史稿·董讷传》中记载“董讷,字兹重,山东平原人,康熙六年1667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累擢至江南总督。为政持大体,有惠于民。左迁去,江南民为立生祠。二十八年1689,上南巡,民执香跪讷生祠前求复官讷江南,上还跸,笑谓讷曰:汝官江南,惠及民,民为汝建小庙。旋以侍读学士复出为漕运总督”。

看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官,不仅代不乏人,而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王晓风《靳辅引发的“中河之争”与宿迁屯田风波》一文,特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