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西城初三(上)期末语文解析3

标签:
2022北京西城初三(上反语·化静为动西城初三上期末解析语文轻松学快乐啦啦啦贤文老师语文课堂 |
分类: 与贤文老师一起学语文 |
三、名著阅读(5分)
14.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态度变化常能体现出人物的特性和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如《故乡》中,少年闰土和“我”玩耍,叫“我”“迅哥儿”;中年闰土叫“我”“老爷”,要水生磕头。这种变化表现出闰土懂了“事”,懂了“规矩”,成了等级社会的一份子,体现了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扭曲。从你读过的小说中找出这种变化的例子,分析由此体现出的人物形象或社会风貌。(100字左右)
【14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现世宝”“尖嘴猴腮”;中举后,胡屠户称他“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表现了胡屠户势利、鄙俗、虚伪的特点。这种变化也是对官本位社会中不良风气的讽刺。
示例二:《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糟蹋钱,菲利普夫妇当他是“全家的恐怖”;于勒发了财,菲利普夫妇把他看作“全家唯一的希望”;发现于勒落魄,菲利普夫妇惊慌躲避。这些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冷漠和唯利是图,也揭示了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列举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表现“人物的特性和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即可。
示例:《骆驼祥子》中,乡村的祥子是强壮、有生气、淳朴的,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在旧社会生活的人人性扭曲,只知道巧取豪夺,比如抢祥子车辆的旧社会官兵,压迫和欺骗祥子的虎妞等,祥子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他逐渐堕落。揭示了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
【15~17题答案】
【答案】15. B
17.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A.根据材料一第段“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物质会吸收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并非是吸收“太阳所放出的长波辐射”;本项表述有误;
C.根据材料一第段“砍伐森林和占用农田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此外,地表水域逐渐缩小,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可知,是植被的破坏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地表水域逐渐缩小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本项表述有误;
D.根据材料一第段“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可知,材料中表达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团体和个人可通过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等形式,真正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表转换。
根据材料二“这需要中国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可知,图表应该展现“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做出的努力、贡献;
图一是主要国家碳达峰及碳中和时间表,通过图表可知,英国、日本、美国、中国碳达峰时间不同,英国、日本、美国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选项A只从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得出结论,“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最晚”未体现“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故排除本项;
选项B“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仅比发达国家晚十年”只从碳中和时间将中国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未考虑到中国的碳达峰时间;故排除本项;
图表二展现的是主要国家由碳达峰到碳中和计划年限,通过图表可直接看出,不同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计划年限是不同的,中国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计划年限是30年,日本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计划年限是37年;美国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计划年限是43年;英国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计划年限是59年;据此可知中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英国、日本、美国)由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计划年限最短;
选项D“中国将在最近三十年内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碳中和的计划年限;但并未体现其他主要国家由碳达峰到碳中和计划年限的时间长短;故排除本项;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提炼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举措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根据材料一第段“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国际社会勠力同心,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可提炼“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根据材料二第段“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像中国一样的各大国都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引领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可提炼“大国的责任担当”;
根据材料三第段“青年所展现的宣传创意和行动决心令我们深受鼓舞”“面对气候变化危机,青年一代已成为有力的宣传者和行动者”可提炼“青年的宣传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