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西城初三(上)期末语文解析2

标签:
语文轻松学快乐啦啦啦西城初三上期末解析贤文老师语文课堂2022北京西城初三(上反语·化静为动 |
分类: 与贤文老师一起学语文 |
(二)(共6分)
欣赏下面两首苏轼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写于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后。
7.《水调歌头》句句扣“月”。上阕对月问青天,在“__________”与“人间”的矛盾中,选择了“人间”。下阕对月抒怀,从恼月照人,表达__________之情,到由月及人,表达旷达胸襟和深挚祝愿。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8.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首作品都以中秋月为题材,“婵娟”“玉盘”都指月亮,作品都有对中秋月的生动描绘和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怀。
B.《水调歌头》写在苏轼与苏辙久别之后,《中秋月》写在苏轼与苏辙重逢之时,两首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亲情。
C.《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写的是诗人转过朱红的楼阁;《中秋月》中的“转玉盘”写的是明月升入中天,遍洒清辉。
D. “何事长向别时圆”“此生此夜不长好”两句,一句用疑问,一句用否定,两句表达的情感有相近之处。
9.下列引用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学校,他常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他诚实守信,所以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周围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他交往。
B.中秋晚会上,民歌《月柔柔》、魔术表演《嫦娥穿“月”》等节目,都寄托了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C.面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现实,中国人总是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共享一轮明月,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
D.正是因为人生有久别,有痛苦,有无奈,才更要珍惜眼前难得的相聚,毕竟“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7~9题答案】
【答案】7.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文的理解。
根据《水调歌头》上阕“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可知,此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含蓄的展现出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写出词人面对“天上”还是“人间”的抉择时,想起“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道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不禁愁绪万千,内心惆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词人从个人的离愁中跳脱出来,表现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满含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8题详解】
C.《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意思是: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用“转”“低”二字,来写月亮的移动轨迹,暗示夜已深。所以“转朱阁”写的并非是诗人转过朱红的楼阁;
故选C。
【9题详解】
A.“高处不胜寒”意思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达到极高境界时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在此形容他诚实守信所以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引用有误;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在此形容中秋晚会节目的主题,引用正确;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由月亮的圆缺变化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用来形容面对“悲欢离合”的现实,引用正确;
D.“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写美景难遇,遇到就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在此形容珍惜难得的相聚,引用正确;
故选A。
(三)(共8分)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甲】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袁枚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丙】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注:[澄波]僧人的法号。[善弈]擅长下棋。[霞裳]袁枚的学生。[对枰(píng)]对坐下棋。[怀远]老僧的法号。[天籁人籁]天籁指自然界的音响;人籁本为古代竹制乐器,后泛指人所发出的声音。[不图]没想到。[一]竟然。[征]同“证”,证明。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C.
11.翻译两文中三处画横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商人旅客不能前行,墙垣倾倒,船桨折断;薄薄的暮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理解:淫雨、阴风、浊浪等致使星日无光、山岳隐形,水上船中的游子遭遇困境不能前行;暮色沉沉,虎啸猿啼,“迁客骚人”不免感慨遭际,“感极而悲”。
【乙】是进亦忧,退亦忧。
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理解:“进”指古仁人“居庙堂之高”,“退”指迁客骚人“处江湖之远”。无论“进”还是“退”,他们都忧国忧民。
【丙】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
翻译:以人的安逸舒适,静待水的辛劳奔腾,取九天银河般的瀑布,放在几席前赏玩。
理解: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水的辛劳,写瀑布如九天银河,表达出作者以逸待劳的悠然态度。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B.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C.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D.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13.用原文填空。
古代写景散文并非一味写景。有的写景是为了抒发情感。袁枚置身亭中,描绘眼前实景,表达____________的乐趣竟到了“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境界。有的写景是为了阐发思想。范仲淹想象虚景,写不同景象引发的不同情感,是在写“迁客骚人”的____________,来反衬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13题答案】
【答案】10. B
13.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消散/空中/空荡的;
B.这/这/这;
C.明媚/明亮/视觉敏锐;
D.发出音响/建造/写;
故选B。
【11题详解】
【甲】“樯倾楫摧”意思是:船桅倒下,船桨折断。“樯”是指“桅杆”,并非“墙垣”。“薄暮冥冥”意思是:傍晚天色昏暗。“薄”有“靠近、接近”之意,“薄暮”应译为“傍晚”;此项翻译中将“薄暮”译为“薄薄的暮色”,表述不准确。“商旅不行”的意思是:商人旅客不能前行。理解中“水上船中的游子遭遇困境不能前行”表述有误;
【乙】“是进亦忧,退亦忧”意思是: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做地方官也担忧。“退”是指退居江湖;“退居江湖为民”是因为。联系《岳阳楼记》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通过写作者对古仁人之心他探求,点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豁达胸襟,引出古仁人与自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本项“‘进’指古仁人‘居庙堂之高’,‘退’指迁客骚人‘处江湖之远’”表述有误;
故选【丙】。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只有哪一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
“曰”后为作者所说的话,应在“曰”后断一处;“寺何能飞”是作者的疑问,“惟他日余之魂梦”是讲“寺飞”的时间(条件),应在“惟他日余之魂梦”前后各断一处;
故断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注意用原文填空。
第一空:
根据《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第一段“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第二段“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可知,袁枚置身亭中内心闲适,欣赏着瀑布之景,听着“天籁人籁”,享受着“观瀑(第二段‘不图观瀑之娱’有‘观瀑’一词)”的乐趣。
第二空:
根据《岳阳楼记》第三、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联系第五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可知,作者在列举了迁客骚人悲喜的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作者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进行比较,来反衬古代的仁人与作者自己就有坚定的意志,就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不为个人得失或悲或喜。
【点睛】《岳阳楼记》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译文:
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瀑布旁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来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僧人们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只有哪一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僧人们说:“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座寺,为什么不把他记载下来呢?”我说:“好吧。”已经写完了几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用以交给僧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