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贾宝玉灯谜解:天上人间两渺茫】《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三
标签:
文字文学桃花文化汉族一民╱原创 |
贾宝玉灯谜解:天上人间两渺茫
http://s13/mw690/00409RHwgy6FazBU9BN7b&690贾宝玉灯谜解:天上人间两渺茫】《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三" TITLE="【原创
贾宝玉是颗多情的种子,落那儿就在那儿发芽。“睹物常留心,触景即生情”是他的强项。他的灯谜也不会弱了这一遭。
猜解此谜最重要的是要切实看清以下四点:
一是,此物自然而来,自然而去,来自自然,随机出现,不由人事先掌握,是可望而不可求的。
二是,它开始出现的时间只在琅玕拔节后的季节。
三是,它会自己发出恍若仙声神韵般令人会意感喟的声音。
四是,贾宝玉的感情。
猜解如下:
本谜谜面说的是人对俗物的视感过程,制谜者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揭示谜底的。
此谜也是前后四句话,两个侧面。
前两句给出的是“时空”条件,后两句给出的是“情态”条件。
“琅玕节过”和“鸾音鹤信”是此谜的两个“眼”,或曰是两个窗口。也就是说,在“琅玕节过”的时候会有“鸾音鹤信”。这也是制谜者设下的是两个陷阱。
前后两个侧面之间的“结”是:按时出现的天然信使。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天上人间”:即“空中”。
“琅玕节过”:“琅玕”是竹子。“琅玕节”不是“节日”,也没有这么一个“节日”。“节”是用如动词,意为“拔节”。“琅玕节过”即“竹笋钻出地面,竹子开始拔节后”。
一般年景,北方的竹子清明前后开始出笋拔节。对此,《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的明白:“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因近日将园中分与众婆子料理,各司各业,皆在忙时,也有修竹的,也有邬树的,也有种豆的……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可见“琅玕节过”就是指的这一时节。
“天上人间”和“琅玕节过”这两个眼,是从方位和时间上提示谜底隐藏的信息。即:谜中所言俗物是必定要在“竹子拔节之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出现在“天空中”。
“谨隄防”:是“端正态度,集中精力注意倾听”的意思。这句话与后两句相照应。
综上猜解可知:“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的意境是:“天上”与“人间”空濛而遥远,难以相互沟通。但有一种能在天人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有“俗物”会按时在空中出现。它出现的时间是在竹子开始拔节以后。因此,人们在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聚精会神地倾听,等待那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它将会向这个世界传递来自天上的信息。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这两句承接前两句。
其意境是:在“天上人间两渺茫”的境况下,那种能使“天上人间”实现信息沟通的俗物能给人间发出“鸾音鹤信”。
“鸾音鹤信”:是“比喻”的制谜之法。重点是“音”和“信”。“鸾鹤”与“音信”相互为文,说的是同一种形象与现象。“鸾鹤”二字是对“音信”的形容。“鸾音鹤信”一语在具有天籁仙音之意的同时,它透露的正是谜底的形体和生物类别特征。
“凝睇”和“唏嘘”:是对应“音信”而言。是描写人对报信者行为的感叹应答之状。它提示:人们之所以会凝神注目并且还会“唏嘘”感叹,说明这种俗物的声音、行为乃至名字与人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某种默契,它的出现往往使人产生遐想,发出感慨,因而会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从表面看,这两句话是形容从高远的空间传来的一种来自天上仙界的声音和人们凝神谛听这种声音的情态。但骨子里暗示的却是能发出这种声音的俗物的正身。——即,此物是“能发出一种特有声音的鸟”。
也就是说,这种鸟所发出的声音能传递某种与人间有关的信息,具有“上苍派来的信使”的身份意义。
“好”:是“正好、才能”,并有端肃之意。与“须凝睇”相照应。
“凝睇”:睇,斜着眼睛看。这里是抬起头集中眼光的仰视。
“唏嘘”:满怀心思动情感叹的情状。
“答”:回答、报答、反馈之意。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两句的意思是说:当那种鸟儿出现在天空中,以天籁之音向这个世界传达天意的时候,要恭敬肃穆的凝神倾听,才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把情感和心事拜托那鸟儿回报给“上苍”。——这也正是贾宝玉的脾气,看见花鸟虫鱼他也会作揖打躬。
把谜底猜作“风筝”“带哨的风筝”或“空竹”之类则与谜面条件不符。风筝乃人力所为,完全由人来掌握,是人可预知的,不是“上苍”让它来的。不仅不合乎“天上人间两渺茫”的条件,它更不会自行发出“鸾音鹤信”,故也谈不上什么“唏嘘”而答的问题。况且只要天气好,风筝一年四季随意可放,不必定要在“琅玕节过”。况且前面第二十二回已有过一首以“风筝”为谜底的灯谜,要《红楼梦》再重复一首同底的灯谜是不可能的(至于风筝与探春命运之间的寓意则是灯谜以外的话题,那不是猜灯谜)。
我们把上面的“结”解开,把这个“信使”找出来,谜底就是:杜鹃鸟。
关于杜鹃鸟的传说很多,人们甚至把它视为神鸟。
清明以后,竹子拔节的时候,杜鹃鸟就会按时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天空中,它以自己那特有的声音不厌其烦的不知疲倦的向人间传递着来自天上的信息。辽远的天空中那一声声“快快布谷”的叫声苍凉急促、动人心魄、令人遐想。它提醒各行各业的人们:季节换了!于是,人们从它的声音里获得了种种各自所需的友情提示。多少文人墨客有感于“子规声声”或怆然或兴奋或诗兴勃发。陆游就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种。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金易《宫女谈往录》记述清代北京芒种时节杜鹃鸟叫的情景说:“五月节刚过,荷花还没放大叶,新出水的叶子像拳头似的捲着……西边玉带桥旁湖堤的柳行里,布谷鸟‘割麦插禾,割麦插禾’一声一声的叫着。”而在杜鹃将临的前些天,就是清宫里换春衣的时节。
杜鹃鸟不仅是被历代文人关注不衰的动情鸟,也是在老百姓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知心鸟。“纸灰飞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是人们信手拈来的丧局联语。也只有杜鹃鸟才会在这一时节,孤零零地一边飞翔,一边在深远空旷的天空中随时随地的播撒着那动人心魄的鸣叫。在人们的心目中,它的叫声能传达天上与人间相互会意的信息。
《红楼梦》里有多处对杜鹃和竹子的描写。林黛玉喜欢竹子自不必言。而杜鹃,在大观园这些年轻主子和丫头们的心目中,别的鸟还都没有杜鹃那般的分量。林黛玉贴心的大丫头不就叫紫鹃么!因了妹妹,贾宝玉则也对杜鹃更加具有别样情愫的一番滋味在心头似的。对此,《红楼梦》第二十三到二十七回写的明白:黛玉“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迸出的新笋”,并以诗言道:“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可见她心目中的杜鹃是一只泪血的杜鹃了。待那桃花落尽,“琅玕节过”的时候,当那杜鹃苍凉的叫声飘荡在贾府上空的时候,与林妹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多情公子贾宝玉自然也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
果然,正是“琅玕节过”杜鹃声声的清明时节(第七十回),林妹妹伤感于“天机烧破鸳鸯锦”的春天就要过去,不禁“凭栏人向东风泣”。当贾宝玉倾情读罢妹妹的《桃花行》最后两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的时候“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
这首灯谜也正是贾宝玉借此抒发感情,感叹世事无常、天机不顺而与杜鹃般孤独无依的林妹妹所产生的共鸣。也许他从杜鹃那苍凉而充满仙韵的“鸾音鹤信”里听到并唏嘘而答的知音是:“妹妹想你——哥哥懂你——”。
所以,《红楼梦》已经给出了本谜的谜底,谜底就在书中。
杜宇也就是杜鹃、子规、布谷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