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薛宝钗灯谜解:镂檀锲梓一层层】《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二

(2013-12-20 14:40:03)
标签:

文学

文字

桃花

文化

汉族一民╱原创

      薛宝钗灯谜解:镂檀锲梓一层层

 

http://s16/mw690/00409RHwgy6F7b53e4Q7c&690薛宝钗灯谜解:镂檀锲梓一层层】《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二" TITLE="【原创 薛宝钗灯谜解:镂檀锲梓一层层】《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二" />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薛宝钗)

 

此谜应是薛宝钗按照她所理解的所谓老太太的意雅俗共的标准特意编制,可谓示范作品。以薛宝钗的脾气,她不可能制作象史湘云剁了尾巴的猴儿那样刁钻古怪的灯谜。但以薛宝钗的才气,她又不可能没有另外一种刁钻古怪,即平实浅近之中潜藏着内敛不露的机敏。正如薛姨妈所言,宝丫头古怪得很

 

猜解此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看清楚这件东西是人成还是天成

如前面本文开篇所言,此谜前后四句亦分为两半,两半是相对的两个侧面,两侧面之间有一个隐藏的。但是,要找到这个“结”就必须首先看清谜面上还有两个如围棋般的。这两个是此谜的关键,或曰是两个陷阱。看清两个所透露的正确信息,把“结”找出来,谜底就露出来了。

两个眼是良工堆砌半天风雨

 

分析如下: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这是一个设问句,是无疑而问。

镂檀锲梓是借檀木或梓木经雕镂磨光后的光滑效果和艺术形象对谜底俗物作比喻。如果把作谜底的俗物硬套直解为檀木或梓木做的”,或总是往木头方面想就上了制谜者的当。

一层层三个字看似平淡,其实它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它是与“堆砌”相呼应的。这三个字提示:那件东西的外部形态左右排列不行,必须是上下叠压的,多层次的。而且就是“一层层”“堆砌”起来的!

猛一看,这两句的表面意思好象是说:如此精美绝伦的物品决不是人力所为!

其实不然。

句中的所谓“良工”就是“人工”。也就是说:这种俗物看起来神工鬼斧似乎“天成”,但它正经是“人工堆砌”而成。

这是借“设问”虚晃一枪。奥妙就出在岂系这两个字的一问上。说白了,这是故作感叹的反着说话,等于是:哎呀,这么精致的东西,怎么能相信它竟会是人造的呢!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这也是无疑而问的感叹。

半天和“梵铃是两个很关键的谜面条件。

半天在这个灯谜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方位概念。如果将半天理解为半天空中,那就落入了陷阱。

梵铃仅是俗物身上的一部分,是俗物的一个特征,而不是俗物整体象一只梵铃。对此,我们只要与书中其他灯谜比较一下即可了然。这一条件提示:此物身上有象梵铃似的东西,具有佛塔的特征,是用于供享祭祀之物。有猜树木的果实的(菠萝、松球、石榴等),那是把这一局部条件理解成俗物的全体了。况且,虽然果实挂在树枝上时有梵铃的意象,但其他条件却落实不下去。

“何曾闻得梵铃声”是一个提示谜底整体形象的关键谜句。这一谜句作的很巧妙,也很迷惑人。

一方面,它提示:这个俗物因为具有象梵铃特征的地方,所以俗物必须是有关于佛的固体建筑。同时又提示:虽然周围声音大作,但这“梵铃”却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东西。

另一方面,这句话里的“声”是与前句相关连的。猛一看好像专指梵铃声,其实它是呼应前句的“半天风雨过”,是风雨声的转化——即制作过程中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梵铃自己是不响的,但满处都有风雨声在响。也就是说,此物是在一个充满声音的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这一实实在在的限制条件或虚化、或省略、或将其单一理解为梵铃发出声音。进而根据何曾一问而理解成俗物全体是没有或不会发出声音的东西(如松球)。那么,谜面条件就成了虚的或梵铃专用的,所猜谜底也就完全游离了谜面条件的限制而成了脱缰野马。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这还是故作感叹的话,意思是:哎呀,这么精美的一座建筑,檐下还悬挂着梵铃,可这么长时间的风声雨声大作,怎么就竟然听不见它的铃铛响呢!

整首灯谜表面看平实无华,但其谜意巧妙至极。此谜的一个突出特点也即其巧妙之处:

一是,在于薛宝钗利用设问的口气+比喻的方法人力”“自然力”“俗物”“工艺品这四个要素混杂融合在了一起,将这件物品的形体特征和制作过程做了艺术化的渲染和扭曲变形,制造了一种貌似天成的境况和一个貌似天成的影像,从而使众多猜解者坠入了她所设下的迷障。

二是,在于四句话由两个设问句组成。其间,“岂系”“何曾”良工堆砌半天风雨这几个谜面用语起了很大的迷惑作用。特别是在良工堆砌”和“闻得梵铃声”的前头各自用了一个岂系”和“何曾”做设问,就把人们问得误入了歧途。以设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义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制谜手法,但经薛宝钗这么一问,竟因此瞒过了众多猜谜者。亦如宝钗之为人,胸中虽有层层叠叠的万仞丘壑,但表面上却达到了让人看不出来的地步。

其实,整首灯谜谜面说的是一种物品制作成型的过程。制谜者是通过制作的过程来揭示谜底的。

前两句说的是人工造型。后两句说的是人工定型

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的就是:蒸制

解开,把谜底揭露出来:这件俗物是枣塔

 

枣塔是用小麦面粉和红枣制作,可以做到十几层甚至更高,其形状与佛塔十分相像。因为枣塔的样式原本就是仿造佛塔而来。《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皇家宴会: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大起居……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此枣塔即为此谜所言之枣塔。所谓看盘就是即可供食用亦可供观赏的一类食品。当然也就可以做敬神礼佛的供盘。可见枣塔的制作和作为供品的历史已在千年以上了。在明清两代,枣塔的主要用途是给神佛摆供,人吃是次要的。对这一点,象贾母这样的老太太当然是十分在意的。

作为供品,制作枣塔十分讲究。巧手厨工们精心制作的枣塔层层叠叠、下大上小,枣塔外部配置雕刻捏制的各种图案花样,顶部镶上一个枣或一只面葫芦等造型配件。蒸熟以后的枣塔表面如同檀木梓木磨光以后般油光滑润而发亮,其外形的确如精雕细刻的佛塔工艺品。那镶嵌在各层间的红枣的确如挂在佛塔层檐下的梵铃。

层多体积大的枣塔要用很大的锅和特制的笼屉来蒸,而且一锅只能蒸“一抬”量词。小枣塔称“块”。旧时笔者老家酒坊曾用蒸酒的锅蒸过单体六十多斤重的大枣蒸熟一块十多斤重的小枣塔约需一个多小时。一抬几十斤、十几层的大枣塔一般要用五、六个小时半天更长时间。为了易熟,一般都在大枣塔中间填充已经蒸熟了的枣卷子。很大的枣塔要分层蒸制,蒸到能够挺住身儿定住型而不会坍塌时,再趁着热劲儿和表面的粘劲儿,一层罗列组合起来。没蒸熟或有生面夹心是不合格的。大的枣塔很难蒸,不仅折腾的时间长,而且很容易因坍跨变形而失败。如今也见竟有高一米多,几十层,重百多斤的大枣塔,而小枣塔只有拳头大小。蒸制枣塔时先要小火温锅,再旺火蒸熥定型,后文火催熟。开锅的水声、风箱声与笼屉内水蒸气发出的咝咝声混合在一起,蒸制现场中气雾弥漫,当然就如同半天风雨过,然而又何曾闻得梵铃声了。

或曰:如果不是蒸制过程,外面风雨大作,而是成品枣塔在屋里放着,不论“半天”是空间概念还是时间概念,不也照样听不见梵铃声吗?不然!因为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是一个整体过程,后句是紧接上句而来的。如所言半天风雨过”的谜面条件就被虚化而与谜底脱节了,外面的风雨声跟谜底就没关系了。同时还有“会意”和“直解”的问题在里头。起不到直接的限制作用,必要条件被暗中躲过去,那是“撂荒”,是猜谜或制谜不成功。

谜面上的必要条件相对于谜底是一个也不能少,猜解时必须一一合理的落实到谜底上。如果把必需落实的一些要件虚化为可有可无,或为了硬套某一谜底而把必要条件绕开扔掉。就会使谜面出现本不存在的抛荒”“太泛等错误。猜出来的谜底也就不正确了。比如,良工堆砌被偷偷抽掉了人工制作的意义,而变为天然而成的意义之后,它限制范围的能力就滑过去不起作用了。时间上的半天风雨过”,错解为空间上的半空风雨过之后,谜面条件就变得无限宽泛而根本无法限制谜底。于是,松球、菠萝、玉米棒子、石榴、橘子、冰凌、佛龛之类,凡是在空中挂着或在地上放着的,形状有点象梵铃,外部又有点象雕刻镂锲的东西就都被错误的猜作谜底了。

枣塔,有的地方俗称枣糕、年糕。“糕”实则借了“高”的意思。供摆的时间一般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人吃枣塔的日子一般是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五供奉过神佛以后,取其“神佑””“圆满之意。此风俗在盛产红枣和小的北方地区流行已久,清代北京亦然。衍圣公孔令贻的女儿孔德懋回忆孔府过年制作枣塔(枣糕、年糕)的过程说:年糕是一层层叠起来的,上小,每层周围都按着红枣,最上面的尖上只能按一个枣。所有的枣都立着放,尖朝上,这种年糕步步高在吃以前先要用脚蹬一下地,表示开始登高了。(《孔府内宅轶》)这段描述告诉我们,孔府过年给孔子或神佛上供必须制作这种塔状枣糕。《红楼梦》虽然没有蒸作枣塔的直描写,但却有吃红枣和贾宝玉吃一碗汤都要用模具的记述。贾府的厨师做枣塔供神佛祖宗是很简单的事。孔府之于贾府最低也是同一档次,而且它们都遵循祖宗规矩历代如此。如枣塔这种敬神之物,贾府过节当然是不可或缺。诸裙钗编制这些灯谜正是为贾府过灯节讨老太太喜欢作准备的。城府深厚薛宝钗制作此谜的动机在于此,作者的意图也在于此!

所以,此谜是枣塔的写照!或曰:枣塔不经蒸制半天风雨过也是枣塔的子了吗?然。没蒸熟的枣塔不是实在意义上的枣塔,是不能上供和食用的半成品。况且也没有长时间存放生枣塔的民俗习惯不蒸熟也放不住,一会儿就会坍垮变形)。

 

                                                                      谜底:枣塔

                                            

                                                       (以上文字包括开篇,两年前发表过,但当时

                                                                  因版面限制而删节较多。此次入博为原稿)

                                                       (上图取至《百度图片》枣香浓郁)

 

http://s8/mw690/00409RHwgy6F63uYjL957&690薛宝钗灯谜解:镂檀锲梓一层层】《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二" TITLE="【原创 薛宝钗灯谜解:镂檀锲梓一层层】《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二" />

 

 

 下一篇:《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三•贾宝玉灯谜猜解•《天上人间两渺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