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林黛玉灯谜解:騄駬何劳缚紫绳】《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四)

(2013-12-27 19:34:37)
标签:

文字

文学

桃花

文化

汉族一民╱原创

林黛玉灯谜解騄駬何劳缚紫绳 

            汉族一民╱原创

 

http://s3/mw690/00409RHwzy6Hh85hxUSd2&690林黛玉灯谜解:騄駬何劳缚紫绳】《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四)" TITLE="【原创 林黛玉灯谜解:騄駬何劳缚紫绳】《红楼梦》留底灯谜正解(四)" />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林黛玉

 

谜面是通过一匹骏马奔跑嘶鸣的运动过程来托显谜底的。 

1、前两句给出的是俗物的“形象特征”,后两句给出的是俗物的“行为特征”。

2、“城堑”和“风雷”是此谜的两个“眼”。也是两个陷马坑。这两个眼透露的信息是:此物具有“城堑”的形象特征并会发出“风雷般的声音”。

3、前后两个侧面之间的“结”是:服从主人,声态惊人。

 

此谜很有特点。读这首灯谜的时候,觉得它气势挺大。

与前面贾宝玉的灯谜一样,这是一首以大会意手法编制的灯谜。在十三首留底灯谜中是最有气势的一首。如果说宝钗的灯谜是以平实中的巧妙见长,而黛玉这首灯谜则以张扬中的机警为先。其突出特点是:大量的使用比喻夸张和反其意而用典的手法,把多种物象复合叠加在一起而形成迷障和错觉。并且每一句就换一类动物作喻体,每一种行为就换一种形容方法。通过排浪般的比喻夸张以制造一种惊人之“势”来显示谜底。通过这首灯谜,也让我们看到黛玉性格的另一面。

为了在谜面上造成一种起烘托作用的“惊人之势”,从而形成掩护谜底所需要的烟幕。此谜在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中,竟调动了十多种物象作喻体,占全部字数的一半以上。简直就是个比喻夸张大集会。——黛玉竟然以这样的手段来转移视线、制造谜意,可见是刻意而为。她运用得很成功,比薛宝钗谜意之巧妙有过之而无不及,猜谜者因此也在她设下的迷糊阵里纷纷迷失了方向。

谜面上的动物特征是要一一都落实到谜底上的。但是,这些动物不仅水陆皆有,还有的出自传说,而且它们都由人来指挥。这种集“騄駬、狰狞、鳌”等动物的形象和行为特征于一身,且听从人指挥的实有动物恐怕谁也找不着。

面对这样的阵势,猜解者或如果总往“有生命的俗物”身上想,把谜底硬套直解为“某种有生命的动物”之类,就犯了谜面直解的错误,上了制谜者的当。所猜出来的谜底必然会不是缺这,就是少那,总是与谜面合不起龙门来。

所以,这样的谜面条件和制谜方法本身就告诉我们:制谜者的意图绝不是指向某一种动物或某一种其他自然生成的物。况且,谜面上已经到处都是动物,谜底如果再是任何一种动物的话,以制迷规则来说,那叫“露底”,是不允许的。因此,猜解这样的大会意灯谜,尤其要注重“会意别解”。不要被谜面上多样化的比喻造成的迷雾所迷惑。要在理清谜面诸条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着眼于这些物象的形象特点和所提示动物的行为方式,遵照猜谜的规矩,按照“老太太的意思”,结合《红楼梦》的内容和自己的社会经验,搜索那些既会“动”,但又不是动物的贾府里的俗物形象,从而确定谜底所指俗物为何物。

 

猜解如下: 

猜解此谜有以下五个要点:

一是,俗物是能动的物,但绝不能是有生命的动物谜面显示,这首灯谜的谜境是“动态”的。各要件以动物为主体,都是有关动物的动作行为。这是确定此谜谜底的一个前提条件。据此,就可以首先断定此种俗物“会动”。也就是说,如果猜出的谜底不会动,肯定错。

二是,人让它动它才能动的物,是没有任何主动能力的被动物品。

三是,此物能发出声音。 

四是,猜解的时候,谜面上的“势”字要特意关注体会。这也是此谜的聚焦点,是点睛之笔。

五是,要“合老太太的意”。即,要合贾府的意和元宵佳节的意。

   

騄駬何劳缚紫绳?——

猛一看,这句话好像是说:騄駬不用或没有缚紫绳其实不然。它的意蕴是:俗物是已经缚了紫绳的!说白了,它的意思就是:这东西若是一匹真騄駬的话,怎么会让人给缚上了紫绳呢?

为什么会是这样?关节就出在“何劳”与

首先,这是一个设问,是反着说的感叹话。就如同宝钗谜中的“岂系良工堆砌成”一样,是一种制谜常用的语言表达方法。所以,在猜射的时候,对这句话的意思要转过弯儿来反着理解。在灯谜的猜解方法上叫做“反扣”。所谓反扣”,即对谜句表面上的意义不能从正面去理解,要根据谜面暗示而从反面去猜射,也称“反面会意法”。这就要求猜解者读懂谜面,根据上下前后的条件关系而确定,这是一个悟的过程。——这句话是与下文的“主人指示”相承接的。“主人”之所以能随时作“指示”,关键就在于俗物时时刻刻都被“紫绳(装置)”控制着。也就是说:俗物是缚着紫绳的(安装着机关)。

第二,“騄駬” :这是一个统领全局的物象,全谜就是说的一匹骏马奔跑过程的情状,其他那些物态都是为这一过程服务的。“騄駬”是出自神话《穆天子传》的一种神马,周穆王八骏之一。既为神马,当然就有极强耐久的奔跑能力。此处仅是借神马之典提示,俗物具有神马的行为特征。但,只是借其善于“运动”的这样一个特征,这一特征只是俗物身上的一个点而已,并非俗物全体就像一匹马。即,俗物是一种有像一匹好马那样耐力恒久、极善运动、奔跑不休特征的“会动”的物。——这是一个不露痕迹的巧用典故之法,即制谜方法中的“有典化无典”。 所以,那件俗物不是騄駬,也不是其他的什么马类动物,只是借作为对所隐俗物活动情态的比喻而已。

“缚紫绳”:“紫绳”是借代,不能直解死扣为马身上“实态的缰绳”。要“会意别解”为俗物身上的一种构造装置。给马“缚紫绳”的现象虽然与官贵们的乘马等级有关,但在这里没用。这不是用典,仅是借词说话。 

驰城逐堑势狰狞。——

首先看清这个“势”字。

在这句话里,“势”字是个聚焦的重心词,同时也起着统领全谜的作用。

“势”:是说俗物的外貌和行动具有一种震骇人心的姿态和情态。谜面所有条件都在围绕着这个“势”字在做文章,都是为了“造势”。也就是说,那件俗物必须具有谜面所提出的物象们共同形成的一种“势”。而这种“势”之大是“势不惊人死不休”的!

“驰城逐堑”:四个字是相互为文。“城、堑”是借喻,提示俗物身上有类似“城池围墙”般的构造特征。“驰、逐”也是俗物本身的活动迹象,是比喻夸张的手法。提示的是俗物身上具有一种不停运动的情状特征。不能呆板的直解为俗物会“飞跑”。要会意为俗物有“不停息、不知疲倦的运动”的特征。

“驰城逐堑”这句话所表达的现象必须是俗物本身具有的特征,不是俗物以外的。从谜面关系上说,它是“势”的组成部分。就是说,俗物具有“驰城逐堑”般的“势”。如果将“城、堑”误解为俗物以外的“城墙壕沟”,就把“城、堑”与俗物对立分割开来了。从而认为有一种活物“能在城墙上跑,能越过深沟高垒,能飞跃高山峻岭”,那就错了。那么,“驰城逐堑”就成了脱离了谜底的多余条件。猜为“猎鹰”“猎犬”等者就是认为此类动物能窜腾跳跃,能凌空飞过城墙壕沟。如此,就把“驰城逐堑”这一谜底本身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给躲过去扔到一边去了。

“狰狞”是动物的名称,转化为形容词,是“势”的形容补充,包“城堑”在内整体之“势”的狰狞之状,后句中的“鳌”对应。提示俗物声形外貌在整体上有一种骇人的声势。

 

主人指示风雷动,——

这句话是承接“缚紫绳”而来。它提示:不论那件东西怎么“动”,但必须是被主人控制着才能“动”,人不“指示”它是不能动也不会动的。

“主人指示”: “主人”两字告诉我们,俗物是有主的、是由人来管理的东西。“指示”,意即控制、提示、引导。

“风雷”:这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条件:字面意义好像是指“风雷般的速度”。似乎俗物经主人一挥手或一吆喝,就以“风雷般的速度”行动起来。但是,谜语不能这样猜法。“风雷”并非“刮的风打的雷”,它不是速度的形容词,而是指“声音”。“风雷动”是“风雷的声音之动”,是说:俗物在主人指示之下能发出“如风雷似的声音”。这是一个必须落到谜底上的实在条件。如果释解为速度,“风雷”成了一个无用的形容词,就虚化丢失了它的限制意义。致使此谜犯了“谜面太宽泛”和“谜面条件无法落实”的错误。谁知道“风雷速度”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俗物必须是会发出声音的物! 

鳌背三山独立名。——

“鳌背”:不是“鳌的壳背”。“鳌”是名词作状语,象鳌那样。“背”是谓语动词。

“三山”:不是确指哪几座具体的什么山。这只是比喻之词,借喻为俗物背靠的各种物体。

“独立名”:“独立”,独自名”,动词,通名、报名,而不是“出名、扬名”的意思。此指俗物具有“会报告自己某种行为现象名称”的一个特征。

所以,“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这两句的谜意是:(那件俗物)在主人的控制之下,象鳌那样依背着物体,不仅会“动”,而且能独自发出风雷般的惊人声响,并会报告自己的名称。

短短的一首灯谜,连用十多个相互对立矛盾的喻体作比喻,同时掺以巧化典故的手法而将谜底的本体和声音本体隐藏起来。这种连环设套、转移视线的方法实在匪夷所思。

 

对这首灯谜谜底的猜解可谓五花八门,有:猎犬、猎鹰、大炮、驴拉磨、走马灯等等。窃以为,既然是灯谜,就有灯谜制作及猜解的规矩,就得按规矩和方法来猜。不能仅凭某一意象而不靠谱的随意硬性嫁接。再者,仍如本文开篇所言:不能脱离了《红楼梦》这部书的内容。

是什么俗物能有如此“惊人”之“势”呢?

想想《红楼梦》的有关内容,贾府上下人等无不对此物注目警心,而刘姥姥初见时竟被吓了一跳: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

         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者一

         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晃。

         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

         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

         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第六回)

 

我们把前面的“结”解开,此谜所隐俗物是“自鸣钟”。

“自鸣钟”背靠着什么物体?——背靠着“房屋的山墙、立柱”等。报的什么名?——它名既为“钟”,发声打点报出来的就是几点“钟”的名!

 

自鸣钟是《红楼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的谜底。它当然是贾府日常生活举目可见的俗物。在刘姥姥那里是没有的。也只有自鸣钟才能符合谜面所给出的一切条件,并且也完全符合“老太太的意”,不会引起贾政们的不满。

鸣钟由发条控制早期自鸣钟有绳作传动控制装置)。清中期以前用于摆放的自鸣钟个头一般都大。有的自鸣钟个头特大,要有专用的房间。乾隆以后家庭摆放的自鸣钟仍以大个头的为主,期间虽有了可装在口袋里的怀表(还有手提的),但其表盘也有茶杯口大小。钟体上的装饰精美繁多,表盘上的文字刻度是罗马文字。表的体态形像、表盘上的文字刻度,的确是如城如堑、如峰峦叠嶂。整个钟表坐在地上、挂在墙柱上或带在身上,大小都象一只鳌的形象。那盘踞在表盘上张牙舞爪而动的指针则很象鳌爪。在主人的控制下,发条带动钟摆、带动表针沿着凹凸层叠的刻度,就如在一座城池的围墙中不知疲倦的跳动着。那咯当咯当的响声和震动屋宇的宏亮报时声,似风如这样的声音又正如连续不断的马蹄声。并且,在人们的口头上,也如同评价一匹马那样,要用“跑得准不准” “能跑不能跑”这样的语言来评价钟表的质量高下。

正所谓“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谜底:自鸣钟

 

                  (图片取自《百度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