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电车
(2015-10-22 20:46:08)
标签:
杭州电车武林门余杭塘上杂谈 |
分类: 精美散文 |
今年初秋,我在杭州余杭塘上小住了几天。屋后的余杭塘河,源自余杭镇余杭闸,经仓前小镇,向东徐来,串连起片片乡村湿地,最后经观音桥、卖鱼桥注入京杭大运河。曾经有一段时间据说是污水横流,垃圾遍野。现在城区改造之后,柳枝飘逸,绿水倩影,健身步行道和绿茵芳草地相伴,环境极是宜人。
早上起来,沿步道走了一段,不知不觉来到了莫干山路路口。车水马龙的城市交通模式已经打开,人们都在依赖自己不同的交通工具开启新的一天。高楼大厦的城市背景轮廓下,天空清亮明洁,有几只小鸟在行道路树枝叶间跳跃鸣叫。树杆旁还有两道粗粗的电线网一路绵延着架设在机动车辆车道上方。没错,这就是久违多年的电车电网。
顺着电网,我目光搜寻最近的电车车站。不远处,一辆墨绿色的城市公共大巴正在悄无声息的徐徐驶来,泊靠在路边。车头上赫然显示是K155,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城市“浪漫公交”KISS电车?
坐在电车上,没有听到普通大巴车发出的嗡嗡嗡的汽车发动机轰鸣声,没有闻到一丁点儿的汽油柴油味,只有轻微的嗒嗒声,就顺溜着道路平稳向前滑去。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八十年代末那个秋天。第一次来到杭州,火车站里里外外刚刚都是乱轰轰一片,人潮涌动。站在路边,让我惊奇的不是连绵的楼房和拥挤的人群,而是呈现在眼前的在街道半空中密布的连绵不绝的蜘蛛电网和电网下拖着两根金属辫子行走的双节车厢的庞然大物——公共汽车,一度以为标准的公共汽车应当就是这样的。簇拥着被推举着挤上车去,黑压压的到处都是人挤人挤死人的,前门实在挤不上了,还有人从后门挤上去,人人都是踮着脚摩肩贴背,乘务员关心的是只要能将车门关上就可以了。通过人手的辗转传递,上车的人都自觉的将五毛钱车费递到乘务员的手中。
那时候,电车极为普及,几乎城市主要的几条干道上都有拖着长辫子的电车在穿梭。莫干山路上行驶的就是K155的前身155路,经过了当时最为繁华的武林门、延安路和解放路商业区。虽然车上很挤,但出行是相当方便。有时候,在站台翘首期盼,竟然会有三辆电车拖着长长的辫子列队而来。长长的电车辫子沿着电网在半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站在路边,特别是晚上,还能看到电车辫子在行进中会摩擦闪起一些火花来。行进中,电车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停下来,然后是司机出来拉辫子复位。
后来,由于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听到的消息报道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一样的电车电网或许影响了城市景观形象,电车线路一条接一条的停运了,好像都停掉了。多年没来杭城,我一度以为杭城拖辫子的大巴已经离我们远去。现在坐在平稳干净的“浪漫公交”K155路电车车厢里,真有一种难以诉说的再生缘情结。
车子向南行到了沈塘桥,主干道正在进行轨道交通的施工,前方半空中已经没有了电网,车子会转到哪里去?我正要思考,其实不用思考,电车仍在匀速向前驶去。旁边的都市老头说了,现在这电车还能装蓄电池,即使没有电路,还能向前开,正当的是好!也就是说,有电线用辫子引电,无电线收起辫子用蓄电池。电车开过,没有任何的废汽排放,空气依然清新,真正的科学环保!
车子拐进了密渡桥,驶过了武林门路口,行进在延安路上,孩儿巷,胜利剧院,龙翔桥……,熟悉的线路,熟悉的风景,恍忽间又回到了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