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炷烛天永不灭

(2014-10-13 20:41:04)
标签:

柯岩

云骨

一炷烛天

林徽因

杂谈

分类: 精美散文

  在柯岩,有一石,翠柏平地腾30余米云霄,上似铁斗如薄板说是头重脚轻,但在风雨中已屹立了一千多个春秋出世以来,文人墨客、高官达人络绎不绝,慕名而至,无不惊大自然的造化与人工智慧的天作之合,誉之为“石魂”、“绝胜”天下第一石”,更有人直接在石壁上镌刻“云骨”两字,标榜奇石的风骨和力量。

    一个初秋的下午,我前来一览它的风采。

    迎面一座古朴石亭,王羲之手书“柯岩绝胜”两字藏在绿萝围绕的迎客亭子里,欲迎还羞。曲径通幽处,满眼是绿色,垂柳、灌木、山墙、草地,高高低低,团团簇簇在前方,一路被灰蒙蒙现代工业设施所蒙蔽的双眼尽情放纵。

  前行不久,右首照壁前,一净池,为善男信女拜佛前净手拂尘所用。凑上前去,只见绿萍一片,无清澈见底之池面一幅摩崖石刻嵌于照壁之上,上书“一炷烛天”。

  向前是佛心莲花坪,地面是由九十九块巨石拼成的石莲花。九十九寓意佛家的九九归一万众一心。莲花坪是一堵弧形砖砌回音壁。绿萝和常青藤缠绕的回音壁上刻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据说站在莲花心地,低声念诵“金刚经”,便可听到佛的应,名为“莲花听音”。

    猛一抬头,奇石就立于前方,从平地拔地而起。远远望去,宛如一炷烟霭,袅袅升空,“炉柱晴烟”是最恰当的描述

    从上往下看,绿色的头,粗壮的腰身,细而扁平的根部,似一根钢针悬插于大地。

    从下往上看,陡峭的石壁,嶙峋的岩脊,绿意满满的小平台,似一根脊柱直插青天。

    从左边看,莲花出水,飘飘忽忽,潇洒飘逸,颇有气定神闲之风姿

    从右边看,如锥子耸立,婷婷娉娉,无依无靠,随时可能倒卧于地。

  绕着奇石一圈又一圈,每走一步都会变幻出一个新景来,每一个都是极好的。我渐渐有些明白北宋书法家米芾,见此奇石而癫狂,盘桓数日才离去的喜悦了。

    这奇石从何而来。据考证,就源自于此地。柯岩之柯,源于柯亭。南方多树多竹多茅草,老百姓往往取为梁,削毛竹为椽,茅草为顶,倚山傍水建一茅屋,古越语称屋为“柯”,现乡下老话中亦有耳闻。是驿站是官方的交通站。从春秋战国以来,柯亭已为交通之咽喉。柯山石质优良,从汉末三国时,柯山成了著名的采石场。经一代传一代的采石工的辛苦劳作,石条、石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向四方。至隋唐时,柯山被齐根挖去大半。

    有人说奇石是采石工采石时所留的用以度量高度和体积的标尺,这或许是可信的但我想,在采石时世代相约留下此一奇石,更像是插一炷香于大地。香炷是人与上界信息沟通的工具,一炷烛天就是向上天的祈祷。

    一转身,望见旁边十多米高的弥勒石佛。佛像左手抚膝,右手作说法状,历千年而神态微笑如初。

  后面,山崖边上现一寺院,门口高悬着赵朴初手书的“普照寺”三个大字。

  耳边似乎传来佛乐“信心一炷香,东海千年秀……”,正合着此情此景。

  记得才女林徽因在《秋天,这秋天》中写道“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但在这千年的香炷前,我分明看到了自古至今淳朴乡民的简单愿景:一炷烛天永不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