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四
(2023-02-02 09:12:13)分类: 读书笔记 |
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郑太年教授说:学习几乎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要让真学发生,这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倾听,犹如关上学习之门;缺乏对支持发生过程的经历,则无以深度学习;而对课程进行“玩——动”改造,有利于促进学生愿学、好学与乐学。(倾听教育研究,精力教育研究,玩——动课程研究。)
建议五:“多多”就能“益善”吗?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学科科目的过分复杂,课程和功课过分拥塞,所产生的最永久的恶果并不是随之而来的忧心忡忡、神经紧张和肤浅的理解,而在于不能使学生理解真正认识一件事和真正相信一件事的意义。”
中国式课堂普遍教的多。而其中潜藏的一些教学弊病有三种症状。一是快,二是浅,三是短。
少就是多,这应该是课改持有的一种行动哲学。德国人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就为世界建筑界领域里的经典名言。职业作家插画师童格·奈娜出版的《少就是多》一书,劝导人们不要用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追求物质生活,以提升心灵满足感。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说,少就是多,大道至简。
当然这得少不是绝对的少。而是相对的少,浓缩的少,有力的少,引人的少。
建议六: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
惰性知识概念由怀特海提出,在教育心理学中,人们称那些只被懂得而不会被理解、迁移、应用并且容易被遗忘的知识为惰性知识。
应和着碎问而被提取和回答出来的东西常常被快速记住,但它相当于工作记忆,留存在大脑里的层次浅、时间短,也很难在一些特定应用或创新情境中被激活,转化为新的学习生产力。
李商隐诗云:“倾国宜通体,何来独赏眉?”知识也美在通体,只有自具整体性,自赋整体感的知识才有灵魂。
建议七:
有时老师忍不住要告诉学生如何做,结果是什么,无法忍受学生摸索,尝试受挫失败,无法忍受过程之慢。
其实有时慢也是一种能力。他还是一种意志、信心、定力、智慧和策略。要改造“中国式课堂”,当务之急是养成深入骨髓的慢的心性、慢的能力。
真学是身心俱在的学,是以思贯一、以想为主的学,是有点难度的学,是精润式而非浇灌式的学,是点点积淀、久久为功的学,是“这个人自己的学”。
以“立竿见影”为典型代表的坏的教学背后有一种理念总开关,可称为“代学哲学”: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以一种思维运作代替另一种思维运作、以显学代替潜学、以机显代替人思、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等等。
立竿见影,需要光源,一味追求立竿见影之效的人们,根本问题或许出在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当做最大甚至唯一的光源。其实学生才是自我学习行为的首要光源。确认这一点的意义或许不亚于当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
建议八: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
行云流水的课,大多是“三表”的课,即表面、表层和表演性教学。表面指弄虚作假,表层指教学不触及深层与本质、浮光掠影,表演只追求好看,花里胡哨。
有效思维活动让学习有表入里,有深度的课必然不太顺。有顺有不顺,在顺的时候和地方学生思维涌动,对话踊跃,课堂流程推进速度当然可以较快;在不顺的时候会地方学生苦思冥想,纠结焦灼,教学行进自然需放缓。在波动之中学生既能体会胜任学习的心愿,从而信心倍增;也会品悟战胜困难的艰辛,从而意志弥坚。不太顺的课堂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悄然成长,不断拔节。
顺与不顺,在不同对象之间穿插、变化,能使课堂中人的各种因素得以激活、整合、放大、协调,进而演绎出抑扬顿挫、捭阖有度的课堂变奏。
“行云流水”出自苏轼的《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建议九:圆满真是一种教学功德吗?
追求圆满教学会怎样呢?其一,往往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广义的生成包括在教室引领和帮助下学生增长知识、萌动智慧等一类情形。而狭义的生成则是指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框架之外,出乎意料、旁逸斜出的部分,它们也恰恰是最能体现或凸显学生主体性,“我的学习我做主”的部分。这里的生成取狭义。其二,往往机械执行,而行止相克。其三,往往顾此失彼,而抹平差际。“际差”指各因素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人际的差异。物理学中有一个“涨落耗散定律”,大概意思是相关的物理因素或力量相互作用,在差异和起落中相处共生。课堂活动也像一种物理运动,各构成因素之间盘根错节,有起有落,这既使课堂便复杂,难以操作,也给课堂带来活力,使课堂焕发生机。
所以,大成若缺,“好缺”才是教学意义的圆满。
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增娇姨,我们要努力学会做减法。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还重要,有时候做减法实际上就是在做加法。二是要真诚的向学生借一双慧眼。学生才是教学行为的最好尺度,据此量身定制的课才是合适的,想要心甘情愿的把身位往后推一推。四要不惜让学生出彩。学生好才是真的好,教师应不和学生抢镜头,应让追光灯跟着学生走,因为学习的高峰才是课堂的高峰。
为学而教,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回到这里,假教就将遁形,假学也将匿迹,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就会弥散开来,传导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