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谎”的道德说教之现实悖论
(2025-06-28 10:24: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房轶思 |
“不说谎”的道德原则之现实悖论
很多伦理学理论都强调:说谎的主要弊端在于,一旦说谎者被人看穿,他们的话便无人相信了,他们的骗局将不攻自破,而他们(当权者)的权势则衰减乃丧失,他们(普通人)的人际关系将破裂。《狼来了》的民间故事是关于“不说谎”道德说教的最佳范例;而诠释此理论的一个典型实例,是20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执政期间的“水门事件”。美国总统可以说是世界上权势最大的人。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中撒谎和欺骗一经曝光,让他在美国选民中信誉扫地,在被弹劾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灰溜溜地辞职,其个人权势随即丧失。
上述理论、民间故事和实例都能很好地说明,说谎者的下场非常可悲。因此,作为理性的正常人,都不应该说谎。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说谎和欺骗时刻都在发生。难道说,说谎者都不是正常人吗?还是因为,说谎者的下场并不一定可悲?甚至因撒谎而获利?
例一
2003年,时任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对全世界宣称,伊拉克萨达姆政府违法联合国决议,非法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化武器),并以此为理由,绕过联合国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府。但事实是,美国在伊拉克驻军7年,“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总统小布什对美国选民对全世界撒谎,用欺骗的手段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你说,小布什不是正常人吗?显然不是。小布什的下场可悲吗?否!他2004年竞选连任,大部分美国选民投票支持他连任了美国总统。他风光无限地于2009年退休,在德州自己的大庄园,悠闲地学习绘画,还颇有造诣,安享幸福的退休生活。
为什么小布什的撒谎和欺骗没有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道德谴责?没有得到伦理学理论所谓的说谎者的可悲下场?
其主要原因是小布什以谎言为借口发动的战争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即符合美国大多数选民的利益。美国总统是美国选民选出的,只要他的决策行为符合美国的利益,他的支持率就会上升,其权势就会得到加强。虽然,他用欺骗的手段发动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中东地区的人民都认为他是战争贩子和大骗子,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他在美国的权势和信誉。
这个实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一个说谎者的谎言能给他紧密相关的人和社交圈带来利益,甚至他基于谎言的行为符合他所处的社会的利益,那么他的欺骗和说谎就不会影响他的权势和人际关系;更多情况下,反而会强化他的权势和人际关系,甚至他所处的社会会给予他奖励,并给他带来巨大利益。
某公司的老板张某得知,另一家公司通过私下渠道想挖走本公司的一个技术骨干蔡某,而蔡某也因长期得不到晋升想另谋高就,遂提出辞职。张某很想留住蔡某,可是蔡某想晋升的职位他已经有自己更心仪的人选王某,故在蔡某递交辞呈时,对蔡某撒谎说,你是公司的技术顶梁柱,我也很欣赏你,正准备提拔你为技术部门的主管,你看是否收回你的辞呈?蔡某在公司干了很多年,对公司有感情,对公司的发展很有信心,又知道老板正要提拔他,就收回了辞呈。然而,此后一年,公司却提拔王某为技术主管,蔡某没有被晋升。蔡某很生气。而那一家想挖走他的公司,看他迟迟不辞职,已经另外招聘了他人,蔡某这时候再想辞职就要面临失业的风险,无奈只好忍气吞声。事后在一次公司同事的聚会时,蔡某借酒浇愁,向在场的同事们述说了老板欺骗他的事情。同事们私下里都很同情蔡某,认为老板用欺骗手段强留蔡某,很不道德。固然如此,老板张某并没有因为自己撒谎而失去权势,他通过提拔自己的心腹王某,更加稳固了自己对公司的掌控;同时,通过自己的手段让技术骨干蔡某留在了公司,一举两得。虽然,同情蔡某的人背地里指责老板,但在公开场合仍然服从老板的管理。有些人还认为,老板用一个小手段留住了技术骨干,是为了公司好,老板张某的人际关系并没有受到影响。你说老板张某不是正常人吗?张某的欺骗给他带来什么不利吗?显然都是否定的。
为什么公司老板张某的撒谎和欺骗没有遭到公司这个小社会的道德谴责?没有得到伦理学理论所谓的对说谎者的“人际关系破裂”的报应?
首先,张某的谎言对他的公司来讲是利大于弊的。虽然,谎言对公司的技术骨干造成了某种伤害,这可能降低他对公司的忠诚,影响他对公司的贡献。但是,由于这个谎言,技术骨干留在了公司,即使他做工作的主动性会降低,他还是会对公司的技术工作有贡献。如果他离开公司,那公司短时间内就会遭受与他的技术工作相关的很大损失。老板的谎言维护了公司的利益,这一点是张某的撒谎行为不会受到公司谴责的主要原因。
第二,张某的谎言的不利影响仅仅局限于蔡某,几乎对公司其他人没有直接的不利影响。而且,公司的很多人还认为老板为留住人才而撒谎,是一种善意的小谎言,这不会影响公司员工对老板的信任。正因为此,张某作为老板的权势并不会被这次撒谎毁掉,他在公司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受多少影响。
总结一下
上述例子都说明,说谎者会因为不道德而会身败名裂的道德说教,面临现实生活的尴尬:人们从小就接受不能撒谎的道德教育,但是,人们成年后进入社会后他们发现,许多说谎者非但没有失去权势,身败名裂,相反,在很多时候,撒谎者却飞黄腾达,比老实巴交地遵守诚实道德信条的人生活得更富足。社会的现实与伦理学的道德说教形成了明显的悖论。
这是伦理学理论的错吗?也不是。
伦理学理论关于“说实话或诚实原则”论述是:“在任何道德体系中,或者在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任何道德关系中,富有意义的交往都是完全必要的。即使仅仅为这种交往做准备,这条原则也是极为重要的。实际上,如果任何道德体系的参与者,不能断定别人是否在说实话,那么,这个道德体系怎么起作用呢?由于道德理论强调讲授和传播,如果人们不能肯定传播者是在撒谎还是在说实话,这种理论怎么得以传播呢?”“问题在于人类关系的基础是交往,一旦交往为谎言或不诚实所腐蚀,那么,这种基础便被破坏了,富有意义的人类关系——特别是道德关系——便不可能存在。因此,由于一切人类关系都以交往为基础,由于道德是一切人类关系的中心,所以,把说实话和诚实视为任何道德理论或体系的根本和基础,就是绝对必要的了。”(《伦理学与生活》(ETHICS:THEORY AND PRACTICE),P162-163.)
我们可以想见,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都不遵守说实话的原则,人与人交往时在不断地撒谎或欺骗,那么,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最起码的信任将被彻底毁灭:每一个人都不信任其他任何人。这个社会将无法运行下去,这个社会将很快自行毁灭掉。所以说,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境遇下基本说实话,是这个社会正常运作的必要的大前提,也是基本的真实。然而,现实说谎而获利的实例,也是真实的存在。怎么解释这个悖论?
从逻辑上推理,或许是这样:一个社会中有理性的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境遇中,或在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契约性交往中,他们是遵守说实话原则的;在少数境遇中或在面临诚实守信与他所处的小社会利益相抵触时,或者不诚实的负面影响小于他的获得时,由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理性权衡,让他认为在此种境遇下撒谎欺骗,更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同时,这种欺骗对其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小。这大概就是撒谎的社会现实的伦理逻辑——道德功利主义。
也可以合理推断,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如果在考虑道德问题时,多是以道德行为对个人或者他所在的利益集团有利与否为判断准则,即都遵循道德功利主义的伦理原则,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不说实话或欺瞒的行为就会很常见。社会的功利主义考量是让“不说谎”的道德伦理理论失效的主要原因。
“不说谎”的道德原则的现实悖论,从一个侧面证明:一个社会某种道德规范的确立并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遵守,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这种道德原则必须与社会的奖惩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不遵守这个道德原则的行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精神的或物质的),遵守这个道德的行为必定能获得这个社会的奖励(精神的或物质的)。这种社会奖惩并不仅仅是政府的奖惩,而更多的是普罗大众在社会交往中的自发形成的奖惩。比如,在例二,公司的技术骨干们因为厌恶老板张某欺骗蔡某的行为,纷纷离职,使得公司在技术竞争中败北;这就是社会对说谎和欺骗行为的惩罚。无论任何道德原则,如果社会的奖惩机制对于它失效,或者说社会奖惩机制与之无关,甚至在某种境遇下,社会的奖惩机制与道德原则相背离(奖励不道德行为),那么,这种道德原则就不可能被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所遵守,它也不会成为这个社会的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