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极简经济学》笔记
(2025-03-17 17:27:04)分类: 读书笔记 |
《极简经济学》读书笔记
《极简经济学——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洞察生活》,常青 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1日版。
读到“边际效用理论”p.205-213。
该理论所揭示的道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并形成各式各样的粗浅的生活经验,影响人们的日常选择。这种生活经验,可以说自古以来就散布在乡野坊间。然而,几千年来,在边沁、杰文斯等经济学者建立边际效用理论之前,人类的知识精英、思想者或智者,并没有从大量的民间朴素的生活经验中,发掘提炼出边际效用理论。这是其一。
其二,格森•杰文斯等经济学家所建立的边际效用理论,只是几千年来人们的某种生活经验的归纳、提炼、浓缩并形式化(数学形式、理论定义和原理阐述),从而将某些生活经验的精髓上升到经济理论的高度。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思想,并没有发明什么人类以前没有的东西,他们只是从人类已有的经验中,发现了某些共性的东西,并将之理论化而已。
其三,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源自人类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会。这说明,对人类生活经验和生活体会的细致深入挖掘和探究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些经验和体会表象下的某种经济规律或原理。
推广之,在人类普通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海量积累中,若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或用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工具),去做细致深入地发掘、研究、分析,对某一类经验进行归纳、提炼、浓缩,或许就能发掘出对当下社会很有价值的“新思想”。
《极简经济学》中介绍经济学理论、思想,多是蜻蜓点水式的一两句话,最多一段文字就带过了。读者仅能看到某经济学理论的一斑,很难想象其全貌。比如,P.260在介绍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经济学理论的代表著《通往奴役之路》时,只用几句话写了他的结论,并没有介绍其理论依据和分析推理过程等能展现其思想的内容。
作者几乎为每一位提到的经济学理论思想都给出了一两个实例。这些实例比较鲜活,有助于认识经济学理论,让读者感到“经济学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正是这本书的副标题相契合。不过,如果你想全面深入理解经济学理论,想通过该书学习经济学,那么你会很失望。
书中作者多次提到,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相关经济学家仔细研究了“传统智慧”后,经过对传统智慧的剖析,探究,推演……然后,用现代的量化的分析方法,如数学方法,对其中隐含的道理进行归纳、提炼、整理、创新表述而形成的。这说明,人类经过几千的文明进化所积累的传统智慧是隐含着着许多思想理论的宝藏,用现代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传统智慧进行分析研究,很有可能发掘出新的理论思想。
经济学研究得出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表现。比如,人对事物的喜新厌旧,人的感情的见异思迁,品尝美食时一次不如上一次口味感觉好,用麻醉品的量一次比上一次多才能获得同样的作用,连续交欢会导致快感减弱,等等,都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人的精神感知方面的表现。这里面是不是有生物学的机制?人精神领域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不是生物进化出来的对生命个体的保护机制?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最底层的原理是不是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喜新厌旧?通俗地说,外界对人的大脑的反复刺激,其感觉会递减,甚至麻木?
作者对许多经济学思想和理论的介绍多不是采用教科书式的严谨周延的文字,而是用自己对经济学理论和思想的理解、认知,用日常大白话给予的表述。
这有两个好处:因为很少学术词语、公式,读者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用比较少的文字介绍更多的经济学理论和思想。
不过,这也有一些坏处:大白话的表述是不严谨的,容易把读者的认知带偏。作者对许多经济学理论思想的理解、认知,也是有局限的;有的甚至有失偏颇、错误的。书中这种情况并不少。如此,作者用自己的理解认知去表述,就会让读者误入歧途。
再如,谈到“合成谬误”时说,在戏院看戏,一个人站起来是正确的,有回报的,大家都站起来看,谁也不能获利。这就是合成谬误。这个例子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戏院看戏,一个人立起来看”这本身就是违犯看戏规则的、错误的,并不是合成为“人人都站起来看”才成谬误!
P283,第二段,作者用“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为例,来阐释奥尔森的理论:“集体人数比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随着人数的增大,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我认为作者所举例子不恰当。
我认为: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它揭示的不是“人多很难形成集体行动”。它所揭示的是,当一个集体不能合理公平地分担某种集体行为的负担时,很难形成这种集体行为。两个和尚用抬水的方式合理公平地分担了获得水的集体行为的负担,两个和尚就能行成获取水的集体行动。而三个和尚找不到一种合理公平的方式,让三个和尚分担获取水的集体行为的负担,故难于形成获取水的集体行动。但是,当和尚人数增加到4个时,4个和尚也可以抬水吃……当和尚人数增加为偶数时,他们就可以用抬水的方式合理公平地分担获取水的负担,这个和尚集体就能形成获取水的集体行动。因此,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例子”并不能恰当说明“随着人数的增大,产生集体行为就越来越困难”这个理论。
p283第三段,作者仍然以“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例子来说明,奥尔森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集体行为容易形成”的两个特定条件,正印证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寓言”,它揭示的不是“人多很难形成集体行动”。它所揭示的是,当一个集体不能合理公平地分担某种集体行为的负担时,很难形成这种集体行为。
让集体行为比较容易产生的两个条件——集体中“某些成员获利的不对称”,对集体成员的“选择性激励”,为解决“三个和尚找不到合理公平地分担取水的负担”而没水吃的问题,提供了比较合理公平的解决方案:三个和尚中有一个和尚喝水用水比另外两个多很多,那么,他就愿意去单独挑水,另外两个就可以去抬水,从而达成一同去获取水的集体行为。对两个去抬水的和尚给予额外的奖励,比如多吃饭,让这两个抬水的和尚觉得,虽然,第三个和尚没有去取水,但是他们俩比第三个和尚多吃饭,这算找到了公平,因此,他俩就愿意去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