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2025-03-02 20:31:54)
分类: 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课》余秋雨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8月第一版,20201月第7次印刷。

 

56讲,君子怀德

p.300,作者引用孔子的话: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P.301,第二段:因为这里所说的小人是指普通百姓,所以“怀土”、“怀惠”也是合理的,算不上恶。但是,即使是普通百姓,如果永远地思念立足的自家乡土而不去守护天良仁德,永远地思念私利恩惠而不去关顾社会法禁,那也就不是君子。

读这一段文字的感想:

(1)原来,孔子讲的“君子”、“小人”,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好人”与“坏人”,或“有德之人”和“无德之人”。孔子论述中的“小人”是指普通百姓。当然,这并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后来的学者研究孔子的思想后得出的结论。孔子把普通百姓一律看作“小人”,而“君子”当然就不是普通百姓了。那“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自然是统治管理百姓的人了。孔子当然没有给出“君子”的定义——君子是人群中的哪一部分人。孔子的君子之论就是反复说:“统治百姓的人”应该“怀德”,即孔子为“统治百姓的人”立下了规矩,或者说,孔子所希望的“理想的统治百姓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2)现代中国文化中,“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已经脱离了孔子的本意,即中国现代文化认为,所有“怀德”之人,无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大贾都可以成为“君子”。所有“怀土”、“怀惠”之人,即使你出身名门望族,即使你是高官勋爵,你也是“小人”。现代中国文化中的“君子”和“小人”已经不再是阶层和社会地位的标签。

(3)实际上,作者的这段文字在概念上前后有矛盾,或者说,他论述的前后的概念不一致。这段文字的第一句,小人、君子的概念是孔子的表述(上述(1))。文字的第二句“但是,即使是普通百姓,如果……那也就不是君子”,这句文字中的小人、君子的概念已经转换为现代意义上的了(上述(2))。

前后不一致在哪里呢?

第一句文字的逻辑:“小人”是指普通百姓,也即普通百姓就是“小人”。

最后一句的逻辑:百姓如果永远怀土、怀惠,那也不是君子。这是什么意思呢?从文字表述的逻辑上讲,这等于说,如果百姓不是永远“怀土”、“怀惠”,即如果百姓时不时地“怀德”,那么百姓也可以是君子。这个意思里含有“百姓也可能成为君子”的前提。这样,它与第一句“小人是指普通百姓”,在概念上就产生了矛盾:既然百姓都是“小人”,怎么会“百姓(小人)也可以是君子”呢?

 

57讲,君子之德风

p.306 作者:遗憾的是,历代总有不少官僚玩弄“民瘼”、“民情”、“乡愿”等概念,利用民众的草根性、狭隘性、黯昧性、占据性来讨好、取悦、委顺、放纵以赚取“官声”。

我读到此处,内心产生了疑问:统治者倾听民意、乡愿就如此罪大恶极吗?民意、民愿就一定黯昧和狭隘吗?

不过,作者对这一儒家思想的解读,其实正是孔子的“君子之道”的核心思想:君子是高居于草民之上的“尊者”,草民只能听君子之风的吹佛,任君子之风摆弄,草民的心声不可听之!——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延续2000多年,之所以从东汉的开明、亲民制度一步步走向集权专制,甚至残暴,正是统治者明白了,孔子的儒家的“君子之道”,就是维护皇权和精英统治的思想理论,从而采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之道。

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证明,儒家的思想(其核心为“君子之道”)是阻碍中国社会向开明、民主、科学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越来越封闭、保守、专制、黑暗的根本原因。

 

P.397,第80 锋断常规

我读后的感觉:禅宗的机锋问答就是故弄玄虚,玩神秘。作者所列的、他认为很高深的机锋问答,其所蕴含的禅意,应该是他自己的理解,或其他人的理解,并非作此机锋问答的某禅师的解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所谓禅宗研究者,对同一“机锋问答”的解释都不一样,就看你是往哪个角落去想了。

 

我可以这样设想两个问答场景,对比一下,看看其中的玄妙。

场景一:傻子问答。

某人问一个傻瓜:你在赏花吗?

傻子:小鸟拉屎。

对傻子如此这般不合逻辑的回答,人们只会一笑了之。但是,如果换个场景:

场景二:禅师问答。

弟子:师傅,如何观赏兰花?

禅师:小鸟如厕。

对这样不合逻辑的对话,文人们大都认为禅师的回答机锋犀利,锋断常规,道出了深刻的禅意。比如:

甲文人说:这回答道出了禅修的根基——入静方可得意趣。小鸟拉屎的那一刻,鸟儿身心入静,专注排泄,方得释然的快意。

乙文人说:这回答是说,观兰花,只有摒弃外界的杂念干扰,方能体验兰花之纯美。在你观赏兰花时,有小鸟在兰花旁拉屎,这就是杂念干扰,你只有不受小鸟拉屎的干扰,才能参透兰花之本。

丙文人说:小鸟拉屎的丑、臭,正好衬托出兰花的纯美……

你看,两个都明显不合逻辑的问答,“场景一”因为已经被贴上了“傻子问答”的标签,人们一致认为,这回答就是傻!“场景二”其实与“傻子”的问答类似,但因为被贴上“禅师问答”的标签,它就成了禅意的机锋对话,文人们就有了五花八门的禅意的解释。正因为千人千面的解释,让这问答有了高深、丰富的禅意。禅师们也因此博取了“大智若愚”“禅宗”的称号。

很多所谓的禅宗“机锋问答”,大都呈现两种情景:也许禅师真能讲出其中的禅意佛心,但他就是不直说,让你猜。也许,禅师根本不可能从这简短的问答中讲什么佛心禅意,故专捻不合逻辑的词语应对,这既能掩饰他的无能,又能避免直接回答的尴尬。

佛教发展到了禅宗,完全玩起了高深,把原本就不好理解的佛教教义推向了更深的莫测之境。这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发展路径有很大不同,形成明显的两条宗教发展方向:基督教已经普及大众,而佛教仍处在高山之巅、幽谷深处。

 

P.365,第72 “空”的哲学

“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最主要思想。

这一讲,作者为讲解佛教的空的思想例举了一些现实生活的例子。我认为这些例子与佛教思想的联系都很牵强。

读了这一讲后,我对佛教的认识:

佛教“空”的思想是几千年前的人类智者——佛祖,面对社会动荡、战乱杀戮给众生带来的人生苦难,思考其原因时的突然顿悟:这一切苦难都源于人的世俗欲望。他思考消解这苦难的办法。想来想去,有一个办法很简单:既然一切苦难来源于欲望,那么消除欲望,苦难不就自然解除了吗?得此“天悟”之后,他就要宣扬他这种早期佛教的思想。然而,世俗大众怎能轻易放弃欲望呢?你要生存,吃的欲望怎能消除呢?人类要繁衍,生殖的欲望怎么能消除呢?早期佛教的思想很难推广,为此,佛祖又构建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净土世界”,向世俗大众抛出了一个巨大的诱饵——你只要在尘世经过修炼,消除七情六欲,你就能最终脱离尘世苦海,升入“净土世界”,享受万世的幸福。

如此,就逐渐形成了一套思想:尘世充满苦难,苦海无边,这一切来源于欲望。戒除欲望,就能修行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机缘巧合,所有的事物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世间万物皆为“空”。所以,人活在尘世,你所欲所望的也都是空的。你所追求的一切其实什么都不是。那么,你欲求这些又有什么用呢?而且,这种追求还给你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所以,理应放弃。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为此,佛祖就设计了一套尘世行为规范,与佛对万事万物的论述结合在一起,形成心经、大藏经等佛教经典,其中心就是讲,万世万物都是一个“不”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归结一个“空”。世事无常,只要凡尘于世,做到“心无挂碍”,就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升入“净土”。

我的质疑:这种脱离苦海、升入天国的想法,不就是一种欲望吗?但是,佛祖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欲望。

 

感想:相较于西方的基督教,佛教是比较极端的宗教思想。极端在于,它要求信徒看空万物,根除欲望。然而,信徒都身在尘世,若严格如此,必将失去生命。故早期纯正的佛教很难让凡人接受。至于后来,中国各地香火鼎盛,那是因为佛教早期对信徒的戒束,入乡随俗,改变了不少,让它的很多教旨戒规有了变化,接了地气。很多时候,佛寺大僧告知众生信徒,你不必脱离尘世,只要你心中有佛,常拜佛门,上香进贡,佛也可以保你平安。——这一变化,才是佛教走入寻常人家的关键。而佛教早期或当下那些高深莫测的经书佛理,信徒们也不需要理解,明白了。

而这一点,基督教在早期就做到了。

还有一点,基督教的教义和规矩会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使得其教义比较适应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基督教在西方世界有广大的信徒的原因吧。

 

82 讲不完的老子

作者大赞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以东汉初期和唐朝初期的天下太平、民安国泰为例,佐证“无为而治”的巨大作用。

我的质疑:汉初的太平盛世挡不住北方匈奴的不断侵扰和掠夺,这让汉武帝之前的汉朝面临巨大的危局。这种情势最终导致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让汉朝强大起来,打败了匈奴。

唐朝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的国策并非“无为而治”。就算这是“无为而治”,那这种所谓的“无为而治”的太平盛世,最终也没有让反贼安禄山放弃他的野心,反而助长了他们的野心,安史之乱让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落。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所谓“无为而治”管理国家的范例。

纵观两千多年中国古代历史,绝大部分时期,统治者治国理政依靠的“儒术”和“法家之术”,而不是黄老哲学。当下把老子捧上了天,但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到底有何作用呢?

由此,也可以问:如今把佛教吹捧得如此“高大上”,可是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究竟起过什么推动作用呢?

在封建时代,王朝基本上都是以“法家之术”立国,以儒术治国。佛教可以帮助统治者安抚苦难的草民,让他们把自己人生的苦难归咎于自身的欲望,让他们不去反抗黑暗的统治,而是把拍脱苦难的希望寄托于佛。除此之外,佛教对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起过什么作用呢?

中国文化中被尊为先哲的孔子、老子、庄子等,他们创建的儒学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其中,真正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作用的是儒学,老庄的道家更像佛教等宗教,而非治世的哲学思想。

作为宗教的老子的道教和源自印度的佛教,又与西方的基督教的世俗性和尘世克己向善不同,道教和佛教都劝诫民众放弃世俗生活,根除七情六欲。其结果是,大多数民众采取只向佛祖和天尊上香求福,并不真正放弃尘世的七情六欲,而将佛教和道教功利化了。

而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也只是在学习“儒术”、“法家之术”而功成名就之后,才想起从佛教和道教里寻找“一路杀伐”后的内心平静。想从佛教、道教的简单修行中,消除一生争斗的愧疚,主要目的乃是期望如此这般就能让自己长寿,尽享已积累的名望和财富,他们并不想真正放弃所获得的一切。

 

87  中国文化长寿原因之三:从未远征

P.444,第二段,作者说,古希腊亚历山大的远征,“带来了希腊文化的式微”。

质疑:作者所述似乎与许多史学家的研究相左。

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证明,亚历山大的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所占领地区,扩大了希腊文化的世界影响。

比如,萨顿的《科学史导论》第二卷(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的前言中所说:“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使旧的希腊文化走向终结,但又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即所谓的希腊化时代……他把希腊文化输送到了亚洲的心脏地带。”

亚历山大的远征并没有带来希腊文化的式微,而是相反,他将希腊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在其所征服的地区,旧的希腊文化为主导,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使希腊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95讲,中国文化的弱项之一:漠视公共空间

P.469,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介绍了一个德国学者对“没有车辆也不能闯红灯”公共空间规则的理性思考:

穿越马路,受伤害最多的是孩子。孩子主要通过观察来接受教育。路口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现场。

即使路上无人,但街边的房屋窗口中一定有孩子的眼睛。

由于上述两点,这就进入一个悖论:当你安全地穿过红灯,这等于告诉孩子,红灯没有危险。只有当你穿越红灯遭遇了车祸而伤亡时,才能给孩子正面的教育。但是,谁也不愿以这种代价教育孩子。

因此,只有一个选择,为了给孩子正确的交通安全教育,只有彻底地不闯红灯。

这当然是对“交通路口红灯规则”的一个理性思考。不过,这个思考并不太周密。这个理性思考的逻辑基础是:闯红灯会被孩子们看到。至于这个理性思考中产生的悖论,以及由悖论产生的合理推理,都依赖于这个逻辑基础。那么,假如在一个城市的一个空旷地带,一个路口,有红绿灯,附近没有房屋,路上没有其他人。这时,你是否就可以闯红灯呢?因为此时,上述理性思考的都不存在了,因此,也不会产生的悖论,上述推理也失去了前提条件,也不会有的结论。因为此时,你闯红灯,安全或不安全都不会让任何孩子看到。若仅仅为了给孩子安全教育,那么,你可以闯红灯,也可以不闯红灯。

关于红绿灯规则等社会公共空间规则的理性思考,我认为其基本逻辑如下:

没有社会规则,任何人类社会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都要无条件遵守社会规则。即任何人不能根据规则对自己“当下的行为”是否有利而采取遵守或不遵守的行为。

人人都无条件遵守社会规则,这个社会才能正常运作。

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规则对自己“当下”是否有利,而决定遵守或不遵守,即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当下的情况,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事,那么,这个社会的一切规则(法律)都将失效。这个社会将进入无序的混乱状态。这将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人时刻处于被他人侵害的危险之中,甚至很难正常的生活。

人人无条件遵守社会规则,是社会正常运作、每个人平安、正常生活的基本前提。

 

《中国文化课》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确很早就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墨子等,可以说他们是当时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这些先贤多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之后一两千年,直到近现代,中国也再没有出现世界级的思想家了。

中国古代思想家,其著述多是陈述自己对世界的观点、认识、看法,鲜有对其观点的缜密论述。即使论述也是点到为止,没有系统的论证。而同时代的古希腊思想家不但陈述自己对世界万物的观点,而且还有逻辑严谨的论证。其次,他们的思想,不仅是一个个孤立的看法、观点的集合,而是将自己对世界事物的一个个观点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同时,在构造自己对世界看法的理论体系时,创造出了观察、分析、认识事物,探求其中蕴含的真理的一套理性思辨方法。而反观中国古代的先贤,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没有创造认识、辨析事物的理性思辨方法,或者说,没有归纳提炼出自己的思想方法。这一点,是中国文明与以古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最大、最根本的不同。

古代中国先贤和古希腊的先哲都表达出对世界的一些认识和思想观点,而且现在看来,这些思想观点有“英雄所见略同”的特点。但是,西方先哲建立了一个个系统的思想理论,给出了分析认识世界的理性思辨方法;而中国先贤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建树。

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明在近现代落后于西方?或者说,为什么中国文明没有产生近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经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仔细想一想,促成这种成就的思想和方法,或者说,中国当代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时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可以说几乎都来自于西方。想一想,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建工程中,有哪些是依据孔子、老子的思想?哪些科技经济成就是应用了儒释道的理论创造出来的呢?可以说,几乎联系不上。

中国的现代崛起,是在广泛地吸纳西方的思想理论基础上,并在实践活动中灵活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的结果,而不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文明中已经融入很多西方文明的成分;而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主要作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就会产生有很多矛盾。这些矛盾的此消彼长,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甚至成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