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是什么?》读书笔记

(2025-03-02 20:28:16)
分类: 读书笔记

《生命是什么》读书笔记

《生命是什么》(奥地利)埃尔温薛定谔 著,罗来鸥、罗辽复 翻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161月第一版,20161月第一次印刷。


近来读E•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小册子,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生命是什么》,第二部分,《意识和物质》。这两部分其实是早先单独出版的两本同名小书。读后,对作者的哲学观点有两点认识,有一些感想。

 

薛定谔的观点:《意识和物质》第一章“意识的物质基础”,第3节“伦理观”,P.120-121

作者在论述当代人类的进化时,说:“当然,这种转变……的前提条件是可遗传的自发变异。但是,对其中的选择而言,突变载体的行为和他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且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里,作者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生活习惯”对人类进化中的“选择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整个书中,作者对这段文字提出的观点并没有给出论证,只是说“否则,即使在很长的时间范围内,物种的起源和选择过程的表面趋势也无法被理解”,就此一笔带过。

我的理解

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制于纯自然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有时很大程度上),人类的进化还受制于“社会选择”(严格地说,人类社会也是自然造就的)。人类中产生的“自发变异”能否被选择从而具有进化优势,要看这种变异的载体“个体人”,能否被“社会选择”作为优秀个体,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而免遭社会的淘汰。在这种选择中,个体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对社会选择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社会选择的最低条件,就是个体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否则,他很大程度上将受到社会的排斥,限制,甚至被消灭。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载有自发变异的人,若他不遵守社会伦理,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他的生存环境会大大恶化,甚至有牢狱之灾。那么,他载有的自发变异的基因的遗传就会受到很大阻碍,甚至不能有效地传宗接代。而拥有另一个自发变异的人,他遵守社会伦理,有很大几率受到社会褒奖,名利双收,生活优渥,子孙满堂,其载有的自发变异就有很大几率遗传下去。

 

薛定谔的观点:《意识和物质》一书的第二章“了解未来”第1节“生物发展的死路”,P.127

作者指出,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推断,人类的进化已经基本停滞。根据达尔文的理论,在生物进化中,有利的变异被自动地选择,“那些有巨大数目后代的物种,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能存活。只有那些有一小点改良的个体才有一定的可能性存活下来”,大部分后代将被自然淘汰。“在文明人中,这种进化机制很难适用,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朝相反的方向运作”。作者举例说,我们的社会法律和制度“努力帮助每一个病弱的人生存”,“它们替代自然选择”,使得“淘汰不适应生存者的法则”发挥不了作用。

在第2节“达尔文主义的明显悲观情绪”中(p.129),作者不无遗憾地说,人类个体在生命中所积累的才艺、智慧、能力,不可能遗传给其后代,“生物习得的任何技能和训练都会不留痕迹地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

我的感想

对作者的这个论述,我深有同感。我们文明社会的保护病弱者的法律,它就是违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则的。这种法律不仅是保护病弱者,它甚至要求社会正常人为病弱者的福利而做出牺牲。试想在一个大饥荒的时期,若十个年身心健全的年轻人和十个身心病弱的人,在几乎饿死的状态中,找到一个救助站,但救助站只有十个救助名额。更据法律,救助站只能救助十个病弱的人,而那十个身心健全的年轻人,只能继续挨饿受冻。其结果很可能是,在这次大饥荒中,这十个病弱者存活了下来,而那十个身心健全的年轻人,大部分已经死去。这就是逆生物进化的机制。

当然,现实社会的制度不可能像上述例子这么死板,或现实场景没有上述例子那么绝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文明社会的相关制度,大大影响了人类自然进化的机制,大大阻碍了生物自然进化机制在文明社会发挥作用。

 

薛定谔的观点: 《意识和物质》一书的第六章“感知的奥秘”,P.187-189

科学不能解释感知,更不能解释意识。

作者的例子:黄色光是波长在590纳米范围内的电磁波,人通过眼睛接收到这个波段的电磁波,并传入大脑特定区域,从而形成“黄色”的感知。但是,另外两个波段的电磁波——760纳米波段能产生红色的电磁波,535纳米波段能产生绿色的电磁波——若按一定比例共同通过人眼传入大脑,人也会形成“黄色”的感知。因此,对黄色这种视觉感知而言,科学不能解释其原理和本质。因为,一个人看到的黄色,科学不知道它是黄色波段的电磁波产生的,还是另外两种波段的电磁波按比例混合造成的。这就是科学无法判定。   

薛定谔由此认为,感知不能通过科学研究物质性质而弄明白。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某种存在,而这是科学无知的领域。

我的看法

作者所举的感知黄色光的例子,并不能推理出:“一个人看到的黄色,科学不知道它是黄色波段的电磁波产生的,还是另外两种波段的电磁波按比例混合造成的。这就是科学无法判定。”这个例子只能说明,这个看到黄色光的人,仅凭自己当下所看到的东西,他自己无法判断,“它是黄色波段的电磁波产生的,还是另外两种波段的电磁波按比例混合造成的”。科学应该是可以判断的,用电磁波波段检测仪器就能弄清楚。

作者用感知黄色光的例子,得出结论:“感知不能通过科学研究物质性质而弄明白。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某种存在,而这是科学无知的领域。”我觉得,用感知黄色光的例子推断出这个结论,有些牵强。我认为,作者所举的感知黄色光的例子,只能说明:科学能弄明白物质的性质,感知有时候不能,这说明感知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大自然造就的人的感受器官(生理构造)的特性决定的,这个局限性也是大自然造就的。比如,蝙蝠能感知超声波。而人不能,这是两个生物体信息接收器的功能差别而已,就像电子显微镜能看清楚细胞的结构,而普通的放大镜看不到细胞结构一样。你不能因此说,它(感受器的感知即感受功能)是超自然的存在。因为这个感受器,不论是生物的,还是人造的,它都来自于大自然,并不是超自然的东西。

还有,人的感知有局限性,人类中的智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用其强大的智力,通过构建一套严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用理性来破除这种局限性。这就是科学。科学弥补了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释了感知,甚至可以纠正感知的错觉。相信,随着人脑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也将为解释意识提供可能性。

 

 

薛定谔的观点:在书中,他不断将微观世界的发现的“粒子不可确定”现象,推及宏观世界,认为任何物质都具有不可确定性。

我的认识

首先,宏观世界的物质是可以确定的。这是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的人和动物都可以真实感受到的,也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所印证的,也是当下每个正常人的生活经验所验证的。假若生活中的物质都不可确定,那么人的日常生活就会处于混乱之中,甚至不能生活。比如,你去超市购买一根香肠,拿到收银台付款,由于物质不可确定性,收银员把香肠放到台秤上时(位置确定),但其质量不能确定,因此,收银员不能确定它的价钱,你无法付款购买。

其次,按量子物理学家所推崇的“统计物理学”原理,虽然,构成一个宏观物质的粒子,每一个单独都不可确定,但因为构成宏观物质的粒子数量非常大,每个粒子的位置扰动或每个粒子的质量波动,集合在一个巨大的粒子团内,根据统计物理学原理,它们就会形成一种集中趋势——概率最大的值,这个值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宏观物质的位置和质量,甚至性质。

 

读后感

这本小书中的不少论述都有一个特点:作者直接给出“自己的结论”“自己的观点”,再加上两三句的说明或论述,鲜有对结论和观点的详细的论证。因此,这本书对我这样的人来讲,就真是很难完全读懂,充其量我只是知道了作者的观点。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观点的思考依据和论证逻辑是什么,我是读不到的。这样读书,对我来说,很不习惯。这就像囫囵吞枣,我并没有品尝到这枣子的滋味,也很难吸收其营养——我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识。

也许,作者写的这些文字主要是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看的。

从“后记”看,作者这些文字的确是在学术圈子内的演进内容,所以,只需要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呈现出来,简单做个说明即可。一是,讲座时间有限,只能给出观点和结论及简单论述。二是,听讲座的人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点就明白,不需要详细论证。

看来,我的阅读感受是符合实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