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及其他
(2024-09-10 15:00: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房轶思 |
“小人”、“君子”及其他
在中国社会,“小人”和“君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后来由孔子详细论述。经过两千多年的文化演进,在当下中国社会,“小人”和“君子”的概念已经与孔子的所论有很大不同。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至善(指心存仁德)。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指心存占有)“怀惠,谓贪利。”(指心存利惠)
学者们研究说,《论语》这里所说的 “小人”是指普通百姓。作为普通百姓,“怀土”、“怀惠”是很自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并不是什么道德问题。
你看,原来,两千多年前,大圣人孔子讲的“君子”、“小人”,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君子与小人。孔子论述中的“小人”是指普通百姓。当然,这并不是孔子自己说的,是后来的学者研究孔子的思想后得出的结论。孔子把普通百姓一律看作“小人”,而“君子”当然就不是普通百姓了。那“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所论的“君子”是统治管理百姓的精英。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子所论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小人”是普通百姓,那“君子’当然不是普通百姓了。社会中普通百姓的范围非常之大,简单地说它涵盖所有没有公权力、被统治的人。那么,从逻辑上讲,不是普通百姓的人就是具有公权力、能够统治百姓的人。“君子”不是“小人”,那“君子”必然属于具有公权力、能统治百姓的人。当然,反过来,并不成立:统治百姓的人并一定是“君子”。“君子”只是统治百姓的人中的一部分。按孔子的论述,“君子”是统治者中具有“君子之德”的人,即“君子”是统治者中的精英。
不过,孔子并没有给出“君子”一个界定清晰的定义。孔子的“君子之论”只是反复说:“君子”(统治百姓的人)应该“怀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等等,即孔子为“统治百姓的人”立下了规矩,或者说,孔子所希望的“理想的统治百姓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然而,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已经脱离了孔子的本意。首先,孔子的“君子”、“小人”是一种社会地位、阶层的标签。“小人”是百姓,“君子”是统治管理百姓的精英阶层。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君子和小人已经不再是阶层和社会地位的标签。
当代中国文化中,君子多指品格高尚之人;小人多指道德低下,为私利不择手段、投机钻营之徒。即当代中国文化认为,所有“品德高尚之人”,无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大贾都可以成为君子;所有“道德低下,为私利不择手段、投机钻营的人”,即使你出身名门望族,即使你是高官勋爵,你也是小人。
孔子儒家所论述的“君子”,在人世间(任何地方)都是稀罕之物。一个完完全全的“君子”之人(完全具有孔子所论“君子品德”之人),历史上可以说非常稀少,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想一想,从孔子提出“君子之道”几千年以来,真正的“君子”之人屈指可数,这是不是也太稀罕了?
另一方面,历史上这几个真正的“君子”之人,真的如史书上所记载的那样,一尘不染的完美、纯洁如玉吗?对此,民间尚存疑问,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所宣扬的“模范典型”。为了树立这典型,这些人的人生中的所有污点都必须从他们的人生记录中被抹去,这是统治阶级的一贯做法。
孔子等儒家先贤们所论述的“君子”,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形象。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其一生中完完全全按“君子之道”做事、生活。任何正常的人都有七情六欲,为了自身的生物需求以及自身的生物本能,他必然要获取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基本利益。——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怀土”、“怀惠”。说白了,一个正常的人要安身立命,就必须在其生活中不时“怀土”、“怀惠”才行——按孔子的论述即是不时做“小人”(即普通人)。所以说,任何有人的地方都有“小人”的行为,任何正常的人都不时有“小人”的行为。这是人之生存的生物本性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按照当代中国文化所论的道德层面的君子之概念,“高尚的品德”也是完美的道德,它也是道德的理想和神圣化。任何正常人也不可能在其一生的时时刻刻都按这个完美的道德去生活。可以说,完完全全的君子之人几乎不存在。而当代意义上的纯粹的小人(即人格卑鄙之人),在实际社会中也不多。实际社会中,一生时常表现出“高尚品德”的人,可谓君子;一生多时表现出“卑鄙人格”的人,即是小人;除此之外,还有非君子非小人的普通人;除此之外,还有杀人越货的恶徒……我的意思是,在君子和小人之外,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是非君子非小人的普通人。正常的人是多面性的。任何一个正常人,其一生的行为都或多或少有些君子的风度,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小人的品行。一个正常人,他身上更多显现的,是相对于理想化的君子之德而言的非君子之德,即许多常人、普通人之德。君子之德是人生的道德理想化典范,它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偶尔闪耀的高尚品德的荟萃、提炼和升华。也可以说,正常的普通人在其一生中,他的一些行为或多或少有高尚的成分。这其中一部分是他天生的善良所为,一部分是他后天受社会“君子之德风”的影响所为。
总之,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其天生的善良,使他具有学习“高尚品德”的可能;后天的教化,让他的一生中有些行为闪耀着君子之德的光辉。生存的本能和生活的必须以及所处生活环境,使他许多行为属于非君子之德的范畴;有时为谋取个人利益,他也不时地表现出小人之德性。一句话,这个正常的普通人,大多数时候表现为非君子之德,有时显示出小人之德性,偶尔也彰显“君子之德风”。
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所形成的社会,其必然存在小人之德,司空见惯的是非君子之德,也有稀少的君子之德。这就是小人生存的土壤,也是诞生君子的土壤。因此,任何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有君子,但稀少;有小人,比君子多;更多的是非君子非小人、既君子亦小人的普通人。
正像上面所说,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小人,多指道德相对低下,为私利不择手段、投机钻营之徒。当然,这种小人,也不是不法之徒,更不是横行乡里的恶人。这样的小人,胆子小,不敢杀人越货,也不飞扬跋扈、横行乡里,甚至自己也不做明显犯法的事情,不做激起众怒的事情。这种小人没有当坏人、恶人的胆量和勇气。他们是在社会的灰色地带,投机取巧、钻孔打洞、狡谲生存的人。这种人多半有天生圆滑刁钻的气质和性情,有见风使舵的小聪明。由于生存环境的塑造和自身教养的贫乏,又缺少教化,最终成为小人。相较于如狼似虎的恶人,他们更像在阴暗角落里穿行的老鼠;相较于如雄狮猎豹的英雄好汉,他们更像偷食狮豹猎物的鬣狗;相较于如白天鹅般的正人君子,他们更像食腐的秃鹫。这样的小人,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中都有,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满腹墨水的文人还是大字不识的武夫,其中都有小人。小人是现代社会生态中永存的“物种”,比君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