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的慰籍》读书笔记(二)

(2022-09-04 12:05:0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艺术的慰藉》读书笔记(二)

《艺术的慰藉》(英)阿兰德波顿 (奥)约翰阿姆斯特朗 著,陈信宏 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1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32开,精装。

 

 

真正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功利的;要求艺术家为心理疗愈而创作是反艺术的。

《艺术的慰藉》的作者想让艺术沦为心理治疗师的助手……我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越读越让人反胃。

翻看全书所选的那些艺术作品,非常美有艺术感染力的不多,不少作品看上去都让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有些甚至会让人感到恶心!你仔细看看书中所选的艺术作品,多不是享誉世界的名家之作,更不是普罗大众熟知的艺术佳作,也不是艺术界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推荐的作品。可见,按照心理疗愈的目的选出的艺术作品,其艺术性令人生疑。你可以看出,作者拥有那么多的艺术作品的资料信息,研究了那么多的艺术作品,花费了这么大的功夫,才选择出几十幅合他心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多名不见经传),勉强附和他的“艺术作品的七大功能要求,真为他难为情。

《艺术的慰籍》提出一种很糟糕的艺术观,异想天开地让艺术家作为心理治疗的助手的想法,是对艺术家的侮辱!这是一本完全反艺术的图书。

艺术家有美的发现能力和重组事物构造艺术作品的能力。艺术家对人类社会的独特作用在于,他能从常人熟视无睹、屡见不鲜的日常事物中,洞见美丽生活的趣味人生的寓意,并用独特的(当时可达到的)艺术表现手法(绘画、摄影、音乐、诗歌等)将这些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艺术作品。比如,《艺术的慰籍》中图57雷斯达尔的《河景》,图56惠斯勒的《夜景:巴特西的河流》等,它们都是艺术家在普通的景物中发现的美的趣味。这都不是按别人的什么要求创作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的这种发现和创作,并不是为了教育或感化别人,而只是他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更不可能是为了心理疗愈!

诚然,从艺术尤其是绘画的发展历史中,现当代以前的艺术创作很多都是在“外部要求(定制)下完成的,那些作品多不是艺术家本人真实情感和对事物的洞见。但是,到了现代,尤其是西方发达社会,真正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动机,多不是出于外在的“要求”,而是艺术家内心产生的难以克制的创作欲望。这种欲望多是艺术家偶然顿悟洞见了事物的美、趣味和寓意之时勃发的。因此,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给予欣赏它的人们或美的感受或生活的情趣或人生的寓意。这样的创作的作品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作品”。

而在“外部要求”下完成的所谓艺术作品,其作品的美、趣味和寓意并不是艺术家自己的洞见,甚至与艺术家本人的顿悟、洞见相反,更谈不上他个人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如果有的话,也不是他个人的真实情感,是虚假的情感。

《艺术的慰藉》的作者将艺术家“从普通事物中发现的美”的作品,如图57雷斯达尔的《河景》、图56惠斯勒的《夜景:巴特西的河流》等,诠释为艺术的一项功能——“教导我们成为爱美之人”。我想,艺术家在创作这些艺术作品时并没有想过“我这个作品将劝导人们喜爱河流美景”。他只是有一个强烈的欲望,要表达他所洞见的普通事物中的“美丽”和“趣味”。他情不自禁地要表达他观察到这种美丽的韵味时,那种愉悦的心境。

当然,我赞同这种观点,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会让人们体会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美”,会引导人们感悟到,应该学习用艺术家的视角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去发现其中的美——这样,久而久之,我们会逐渐懂得去爱大自然,爱生活。

即使经常欣赏艺术作品能给予我们美的熏陶,并促使我们学会努力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培养热爱生活的品德。但是,艺术作品的这个作用并不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初衷和动机——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教感化,不是为了指导他人的生活

许多艺术作品,我们必须通过了解其艺术技法、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才能去欣赏它,体会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美。

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白,普通人毕竟不是艺术家,许多事物所蕴含的美和趣味,只有通过这些艺术家才能聚焦、发现并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其他人是很难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的——如果其他人都能如艺术家那样去发现并再现事物的美,艺术家们也就没有立身之地了。正因为艺术家有其他人根本学习不到的洞见美丽”“表达美丽本领,他们才成为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把艺术作品心理疗愈化之不可行

我们大部分人,即使是艺术作品的爱好者,其中很多人去欣赏一幅他以前未见过的艺术作品时,也很难真正体会或感悟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美和寓意。很多人需要通过艺术专业人士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时艺术家的境况、作品的技法和作品要表达的寓意,以及介绍者个人所欣赏到的美,从而引导普通人走进作品中,去努力欣赏作品的美。我想,去美术馆、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的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这说明,要让艺术作品按《艺术的慰籍》作者的要求,达到艺术七大疗愈功能的目标,是多么不靠谱。因为,正如上边人们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艺术作品的经历所说明的那样,你若要让艺术作品达到疗愈人们心理的目的,你需要把博物馆美术馆原来的从艺术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专业讲解员、引导员全部辞掉,专门聘请像作者这样的对艺术作品很有研究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博物馆美术馆的新讲解员,把博物馆美术馆弄成心理治疗大诊所。而且,为了更有效地让参观者获得心理疗愈作用,必须让参观者事先填写一份自己心理问题的调查表,以便心理咨询师讲解员能有的放矢地去选择适合你心理疗愈要求的艺术作品,给予他心理治疗功能的引导——这是心理咨询治疗的基本前提和步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