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慰籍》读书笔记(三)
(2022-09-04 12:17:1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艺术的慰藉》读书笔记(三)
《艺术的慰藉》(英)阿兰德波顿 (奥)约翰阿姆斯特朗 著,陈信宏 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第2次印刷。32开,精装。
作者为了自圆其说,不惜曲解艺术作品
例一
作者为了证明艺术作品有疗愈作用,先入为主地按自己心理治疗的视角去搜寻挑选艺术作品,去解读艺术作品。但是,在我看来,那并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要表达的本意。比如,图60《庭院中的女人和小孩》,作者说它是“一幅向整洁环境致敬的作品”。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欣赏这副画作,首先我注意到的是右侧“说笑对视的母女”住房的破败和左边“踽踽独行女子”门庭的雅致之间巨大的反差。——这凸显“母女”的贫困。但是,“母女”相互对视的脸上那平和自然的表情,却展示出她们的安逸神态:对生活本身的条件而言,母女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胜过生活的贫困!至于画面的整洁,也是显示母女的这种生活态度,并不是作者所说的“向整洁致敬”。
上述例子是说,即使你引导不懂艺术的人去欣赏艺术作品,也要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元素、背景和技法上去引导,不能扭曲画作。这个例子还说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每个人都不同,不要生拉硬扯让别人按你自己的认知去欣赏艺术作品。说白了,作者所认定的一些艺术作品的所谓心理疗愈作用,那也是他个人的理解和认知,其他人并不一定这么看、这样感受,更何谈让这些艺术作品去疗愈他人的心理。
再如,图61《牧羊人的朝拜》,作者抓住画面上“两个花瓶”的细节描绘,将此画的疗愈功能解释为:“画家对细节的关怀、关注令欣赏者动容,从而引导欣赏者要学会关注别人、关注生活的细节,从而获得爱。”
作者的这种解释难以服人。因为整个画作的幅面巨大,场景和人物很丰富,而且人物和场景中的山林树木、动物、天使等都描绘的非常细致——这是画家的技法特性,并不是什么特别“关注细节”。即使看那两个不起眼的花瓶,在我看来也并不是画家想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达他对事物的关注情怀,画家将花瓶与仙女安排在画面中下方是另有宗教的寓意……《艺术的慰籍》的作者把它仅仅作为关注细节的例子,实在是大大曲解了这幅宗教作品的寓意,把人们引入欣赏的歧途。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作者为了“艺术作品疗愈功”能找佐证,是多么不择手段。这种生拉硬扯将艺术作品往心理疗愈功能联系的手法,很难服人!
P.112-113 “好奇心”一节,图63《船的研究》(达·芬奇科学技术研究手稿)。且不说图63并不是典型的艺术作品,作者的相关论述明显跑题了。
整页的论述,前两段讲得很好,分析了图63的形式,它所展现的达·芬奇的对未知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等。第三段,陈述了爱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和我们的心理。最后三行,“达·芬奇教导我们应该用心体察……”等于说,图63所展现的好奇心和细心观察行为能教导我们去体察身边的事物——即能认真体察我们伴侣的情感与需要,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爱的关系”问题。将好奇心和细心观察事物当作疗愈爱情心理问题的方法,真是“张冠李戴”、“生拉硬扯”。
若按作者的逻辑,任何科学研究成果都能指导我们解决“爱的关系”问题。学习研究任何物理原理和实验,都能疗愈我们的心理。这个逻辑的自然推论是,我的可以说,物理学实验也有心理疗愈功能。
我认为,一个论述中若有明显的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的内容,就足以说明,作者对自己的论述没有底气,自知理由不充分,但还想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明显没有事实依据的内容,只好采用玩弄逻辑把戏,以期糊弄读者,并自己欺骗自己。——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的这种行为正是心理学上的所谓“自我辩解”心理在作怪。
P.117,“理性’一节,图66,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的《孤儿院长廊》。作者说:“这个环境(指图66拍摄的图景)鼓励我们也发挥讲理的精神。”
在我看来(许多建筑评论也是如此),这个建筑简洁的线条和结构布局,凸显了一种“严谨和秩序”的氛围——作者在P.117第三段的文字,也是这样分析评述这个建筑的——这与讲不讲理,其实相错很远。
作者不但如此,还把这个作品视为解决“我们爱情关系的矛盾问题”的良方。
我认同作者“这幢建筑物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平和的心理状态”,但是,它能不能“使我们……以一种相应的优雅与精确性,认真思考与感受”,则另当别论。
建筑营造的氛围会影响我们的心境。简洁、严谨、平衡的建筑会营造一种井然有序和宁静的氛围,这有助于我们的心绪进入平和的状态。艺术作品大都具有这种影响欣赏者心境的作用。这多半属于情绪的范围。而一个人能否在平和的心境下,去理性地认真思考问题,则与他们的个性特质有关。(个性特质,包括性格、学识、教养、思维能力、价值观、习惯等。)
优雅、宁静、静美的艺术作品会让欣赏者的心境平和,那一刻,他(她)可能会不在感情用事(更确切地说,是以平和的感情对待人和事),可能会比较有理性地对待外界的刺激,仅此而已。至于说,在此之后,她(他)能否去仔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找出产生矛盾的症结,思考用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仅仅靠这一刻的心境平和是做不到的。更何况,很多人在这一刻的心境平和之后,离开艺术作品营造的氛围之后,会很快又进入原来的心情之中——因为,仅靠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获得的短暂的心理体验,并不能解决他(她)的心理问题。
阅读感受:强词夺理的作者
读《艺术的慰籍》过程中,我曾多次被作者的文字激怒——作者那种将心理疗愈观点强加于艺术作品中的欣赏解读,让我联想到现时生活中一些大言不惭、语言逻辑混乱、强词夺理的人!
我是一个艺术修养不多的普通艺术欣赏者。作者列举的许多艺术作品,我以前并没有见过,即对这些作品的感知和认知是“一张白纸”。按理说,我阅读《艺术的慰籍》会很容易在作者的欣赏引导下,认识感知作品的心理疗愈功能。然而,实际情况是,我越深入地仔细地去阅读作者的文字,越觉得它说的很不对劲——因为,我看他列举的绘画作品,无论从色彩、构图,还是造型上,我的直观感觉与作者的欣赏引导很难贴合,甚至南辕北辙!可作者还信誓旦旦地说,此作品的心理疗愈功能多么强大。
我也曾阅读过不少艺术欣赏指导类图书,也参观过一些大美术馆、博物馆,这些图书的欣赏指导内容和美术馆博物馆的讲解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都能让我在短时间内进入艺术作品中去,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和寓意。然而,读《艺术的慰籍》,我从一开始到最后,有些内容我反复读了两三遍,期望被作者引入他所说的艺术作品的疗愈功能图景。遗憾的是,我下了很大功夫,仍然不能从他所选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所谓心理疗愈作用和寓意。
我是太笨了?还是我心理有问题?
然,我读《艺术的慰籍》并没有获得“心灵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