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书充满了历史视角,所以此书的全称最早叫做《西方哲学史及其与古代到现代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在序言中,罗素宣称:哲学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并不是某个天才人物凭借其特殊的灵感而做出的思考,而是不同社会需要的产物。许多哲学家一辈子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自己不过是别人或社会的一杆枪而已。
罗素的这个看法有强烈的唯物主义色彩,尽管他本人不一定这样认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说,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不过是物质的反映。
西方哲学发端于古希腊,而且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而是成批地出现一系列大师。按照罗素的历史观,显然希腊出来一大批哲学家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社会的需要造就的。我们知道当时希腊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因此需要有哲学思想开路。我国春秋时代也差不多。后来欧洲的启蒙运动明显是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开路。在我国清朝灭亡以后,也产生了一批哲学家、思想家。
相反,如果社会不需要,哲学家就根本不会产生。我国封建社会稳定以后,曾产生各种文学家、诗人、医生、农学家等等。这也是由于社会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蓬勃发展,社会相对稳定,因此也没产生什么值得一提的哲学家。有几个所谓大师如金岳霖、冯友兰,也不过是哲学知识渊博的教书匠。没几个有独立思想的大家、泰斗。这当然也怪不得他们。所以,在和平时期,不要幻想成为哲学家,可以考虑学工、学医、学管理等等。哲学不是不可以学,只是学来娱乐一下自己就是了。不能太认真,否则吃饭都有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