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逻辑学》导读:存在的含义

(2022-03-13 09:33:55)
标签:

杂谈

哲学

分类: 哲学笔记

黑格尔对存在的论述是他系统的起点。本来想起来挺简单的一件事,被黑格尔说的非常复杂。好像所有的哲学家都有这个倾向,说的越难懂越好。或者也可能是我们这些没有学过哲学又偏偏想了解哲学的人先天不足。(想起有一次和一个九段下棋后复盘,他说很显然这样走不行,然后就过去了。可是我觉得一点也不显然啊。)但也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读。至少希望知道他这里讲的概念都包括什么。

哲学领域的讨论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技术、文化、政治历史背景。和存在-观念-绝对精神一步步从简单走向复杂类似,哲学思想也是一步步发展的。从简陋走向精确。黑格尔说道,哲学研究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不同阶段有对绝对精神的不同定义。正像逻辑思想是从抽象不断演进到具体一样,早期的哲学研究也是抽象的,因此是贫乏的。先前的哲学和后来哲学的关系就像逻辑思想不同阶段的发展一样,前面的总是被后面的所包容,或者说,前面的被后面的吸收同化了。(《小逻辑》)(按照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也一定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绝对想不到会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黑格尔并没有说绝对精神是绝对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原来的绝对精神就让位于新的绝对精神。其实等于是相对精神。就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在哲学中,存在是感觉的第一站。(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静止的。而辩证法认为存在是变化着的。)存在也被称为一系列事件 。有一个说法是:存在就是一件事连着一件事

纯粹的存在就是你第一眼看到的世界,或者说婴儿睁开眼所看到的世界。存在是一切意识的起点。但在被意识之前的瞬间,存在是禅宗中所谓的。婴儿一睁眼看到很多东西,但它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意义。(当然,婴儿不知道,也并不意味着存在就不存在了。客观的存在和婴儿没有任何关系。婴儿所谓存在是无或空指的是他头脑中的存在的概念。说无,意思是说,他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

黑格尔认为,对一般意义上的存在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只有对具体的存在进行讨论才有意义。纯粹的存在没有任何特征,或者说还没有展示任何特征。因此,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存在就是无。只有我们需要认识事物,事物逼着我们探索时,我们才会琢磨存在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比如婴儿第一眼看到奶瓶,他当然知道这是一个东西,但不可能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用的。此时奶瓶在概念的意义上是无。但他喝了一次奶之后就明白了。

人虽然是自然的产物,是存在的一部分,但人有大脑、感觉器官、物质需要等等。这些使人对外界的认识成为可能。我们每一个新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头脑中已有的概念或观念之上。这些观念是成千上万年积累的结果,由上一代通过社会传给下一代。久而久之,我们把自己从世界分割开来,组成了另一个观念上的世界。(也通过遗传。)

观念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观念是抽象的,因为每个单个的观念都只反映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好比存在的任一瞬间、一个事件、过去的印象和统计数字单独看都是抽象的、无意义的和相互隔离的。但如果从人类千百年的实践的总体上看,观念则是丰富而具体的。

黑格尔指出,抽象是从具体分离出来的概念。抽象的概念只是反映了事物的某个单一特征。(《逻辑学》,一般观念) 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变的越来越具体。例如在化学中,我们先通过最初的简陋的实践观察建立起了分子作为最小化学单位的抽象观念,在此基础上使分子的观念不断具体化,如分子的原子结构、非对称结构、弱键和强键、化合、氢自由基、碳环、分解能力等。

单纯的存在就是一个个陆续发生的事件,或眼前划过的一个个图像。事件和图像之间并无联系。打个比方,存在好比日记,只是记录下发生的一个个事件,而缺乏像传记那样的综合分析。和日记相比,传记就是观念。一个事件发生了,你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好像写日记,今天写完了,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当事件反复发生时,就会积累起所谓事实材料,这样就为形成概念提供了基础。人们就会问:可能还会出现吧?事件反复发生时会形成一些固定模式并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以发现事件的,例如数量上的多少,以及到了一定时候事物会发生哪些质的变化。当我们认识的足够多时,就放弃日记,开始写传记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也是这种关系。量变和质变说的是同样的事。)

在存在的发展和观念的发展中间有一个本质的发展。它从我们认为自己认识到某些事开始,接着提出假定,然后通过一系列矛盾的发展由反题不断取代正题,直到形成一个大体满意的观念。(观念就是对各种本质特征认识后的综合结果。我们看到一个人。他就是单纯的一个人。他做了一件坏事。我们通过这个本质特征对他有了初步了解。但他这样做是有意的还是偶然的,我们并不知道。所以通过一个特征,我们无法下结论。接着他又干了一件坏事。现在我们有了观念了,就是“他肯定是个坏人。”)在此过程中,存在依然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存在没有变,但我们通过对本质的不断认识而产生了观念的变化。资本家剥削工人,这件事不好。马克思通过研究否定了资本家,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后,一部分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于是利用权力把自己变成新的资本家。于是我们终于认识到,资本家还是得有。但这个资本家和最初的资本家有很大不同,名字也改成了企业家任何事物都是每时每刻地变化的。这让我们(也让黑格尔)想多了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名言。

存在可以进一步三分为质、数和度。黑格尔说:质是存在最重要的属性。离开了质,存在就不再是原来的存在。相反,数是存在的外在属性,数量的多少并不影响存在的性质。因此,房子不管大小都是房子。红不管深红还是浅红都是红。资本家不管你叫他资本家还是企业家都是老板。度则是两者的结合,是一种量化了的质。(《小逻辑》)

工人阶级就是在一线从事工业活动并领取工资的一批人。劳动的多少和工资的多少并不影响工人的质。但是当一部分工人上升为领导阶级,完全不劳动并领取高工资时,他就不再是工人阶级的一份子。即使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工人阶级也没有用。他必须接受这种变化,重新给自己定位。(美国的劳联和产联就是这种情况。)

我们对纯粹的存在的最初观察是发现了一些反复出现的现象,也即是一种质。我们还会发现其它的质一个接着一个发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质有多有少。我们对数量的认识使我们的观念深了一步。再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数量累计到何时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质的关系通过数量的关系反映出来。度就是衡量的标准,即何种量会引起何种质的变化。(比如到了100度,水就开了。)

存在的运动即体现在这种质量和数量的辩证关系中。质到了极限就会变成新的质,并引起我们的注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之为辩证法第二定律。第一定律为对立统一规律。第三定律为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在科学是如何开始的?这篇文章中对辩证法有清楚的论述。不论在天堂、尘世还是思维中都同时存在着直接和中介。二者不可分割,而它们因对立而相互抵消。

存在就是直接。这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最终要通过中介被提升为绝对精神。

那么,起点在哪里呢?我们看一看自然和社会中的存在。按黑格尔的说法,一个社会运动在它未行动之前只是存在在自我之中。在工人阶级诞生之前,就有许多拿工资的工人。比如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也有工人的概念。即使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有工人的雏形。但这些人绝不是工人阶级。社会学家可以对这些工人进行各种统计和描述,但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有工人组织起来并表达自己的声音,工人阶级才出现。工人阶级的出现要有一定条件。(可以这样理解:工人好比是一滴滴水。许多水合起来变成一壶水。一壶水在数量上比一滴水有新的意义。对壶水加热到100度,水就开了。开了意味着水有了新的状态。一整壶开了的水就形成了工人阶级。)

在组织起来之前的工人就是一种(单个的)存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讲,尽管工人存在,但在上升为工人阶级之前就什么都不是,(从阶级的意义上讲)等于无。因此存在就是无。或者说,没有意义或没有被意识到的抽象的存在就是无。有人抱怨工资低、物价高。这种抱怨什么都不是。抱怨的结果没有改变工资和物价,因此抱怨等于无。但如果抱怨的人多了,产生了行动,政府就得重视。此时的抱怨就由单纯的存在变成了观念。

这种纯粹的存在有时也会灵光一现,但总是孤立地出现,来去匆匆,对其他领域也没有影响。好比出现了一个大贪官,大家了一下,然后又恢复了平静。这种存在就像流星一样划过。

黑格尔对人和政治运动的自我阶段做如下解释:一个处于自我状态的人好比是一个孩子。他是自由的存在。但什么观念也没有。一个存在在自我阶段的国家也是一样。它一开始还只是由族长领导。必需的国家政治原则还没有显示出来,成为观念。(《小逻辑》)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国家还未诞生,就已经存在国家的政治原则,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指的是当时的人们)。问题不在国家,而是我们笨。(我们笨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物质决定精神。一场错误的运动只有在它结束并产生后果时,我们才能反思并变得聪明。)后来才一点点变聪明了。发现了国家固有的政治原则。我们的发现并没有增加什么。国家还是在那里自己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发生。(对重大的社会运动,我们只能认识,通常无力改变。认识了但无法改变,好像认识也没什么用。其实不然。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会指导我们正确行动。认识到一场运动只是暂时的现象,我们忍一忍就过去了。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而自杀,就没有后来了。)

尽管存在是无,但它是发展的起点。发展后的存在并没有结束,而是在新的阶段继续存在。斯坦福和罗克写过一本关于团体成长的书。任何一个团体成长时都可能要经历七个阶段:发起、制定章程、吵架、结构变动、出成果、被肯定、站稳脚跟。哪怕只有一个新成员加入,整个七个阶段都会受到影响。都必须被重新考虑。

思考的开始就是概念的物质化。此后思考不会停止,而是不断更新。思考的整个过程是连续的。

需要警惕在讨论黑格尔的认识论时不要受认识出现的先后的影响。例如,皮亚杰在《遗传认识论》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概念的获得不一定符合概念出现的历史顺序,有时甚至相反。他具体地说,几何学的发展始于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当时在希腊虽然已经有了投影几何的概念,但笛卡尔投影几何真正出现要到17世纪。又过了好多年,在19世纪才出现拓扑几何。但仔细观察发现,在这三种几何学中,最晚出现的拓扑几何其实是最基础的,另外两种几何都可以从拓扑几何中推演出来。那么,有趣的问题是,儿童在认识几何时是按照几何学发展的历史顺序吗?还是相反呢?试验表明,儿童最早对几何的了解确实是拓扑几何,比如区域的划分,顺序的排列等等。这些都属于拓扑的范围,而非欧氏或笛卡尔几何。(《遗传认识论》)

任何学科的发展总是从最具体的开始,最后达到一般。黑格尔的存在-实质-观念也就是这个意思。欧氏几何最早出现,是因为古希腊时期对土地丈量的需要,而不是概念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它是当时的存在决定的。如马克思所说,概念来自具体的人,他的活动和物质环境。包括现有的环境和他通过活动创造的新环境。(《德意志意识形态》)当时的希腊人和埃及人无疑已经对拓扑有所了解,只不过是需要带动了研究。同样,笛卡尔几何学的出现和伽利略力学、宇宙学以及环球航行有密切关系。拓扑几何学的出现也和19世纪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要求有关。(我们今天的思想也不一定和思想的逻辑有关。而是受到环境的强烈制约。有时候我们觉得必须学习并具有的社会技能其实并不是我们思想深处渴望的,而是迫于在一定环境下生存的需要而被迫进行的。一个科学家思想深处只是希望研究他所属领域的科学。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必须学习别的。比如他必须学习如何操作手机支付功能,到哪里能买到衣服等等。否则他也无法研究他关注的科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普遍的适应性,这和它的抽象程度有关。黑格尔似乎很少举例子。因为一举例子,就限制了逻辑的抽象性。而我本人不举例子就搞不懂。这说明黑格尔的抽象思维能力比我强很多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